太湖之畔构筑AI人才“强磁场”
2025-05-03 08:11:00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  】【打印

在全球人工智能竞赛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正掀起新一轮“人才争夺战”。“五一”前夕,《无锡市支持人工智能人才集聚发展若干措施(2025—2027年)》正式发布,从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培养激励、金融支持、生态优化等十大方面推出创新举措,吸引集聚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AI人才十条”标志着无锡将人工智能人才战略上升至城市级发展高度,展现出竞逐AI产业新赛道的坚定决心。

破局“三重困境”

构建“金字塔式”支持体系

“AI人才十条”是无锡“5+X”未来产业中的首个人才支持政策,试图以“颗粒度更细”的精准施策,在长三角AI人才版图中找到突破口。

有报告称,到2030年,中国的AI人才缺口将达400万。这一预测在产业界引发强烈共鸣,多家受访企业坦言“求才若渴”。锡港沪机器人灵巧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张锐指出,当前AI人才市场存在“三重困境”:首先,兼具前沿技术引领力、资源整合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顶尖人才全球稀缺,吸引他们落户需要城市构建包括科研自主权、平台能级、生活配套等在内的综合竞争力;其次,能够将前沿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并推动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紧缺;此外,青年人才工程实践和项目经验还需进一步加强,以更好适应产业需求。

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袁晓雷认为,无锡有“算力优势”,也有“芯片基因”,要将这些更好地转化为AI人才引力,就必须将制度创新深度嵌入产业肌理,打造“以产聚才、以才促产”的闭环生态。

新政构建了从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到青年人才的梯度化支持体系。对顶尖人才实施“顶格支持”,提供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和500万元购房补贴;集聚领军人才方面,在“太湖人才计划”中设立人工智能专项通道,放宽人才学历、注册资本等门槛,经评审给予创业类最高1000万元、创新类最高500万元项目支持;青年人才“全程护航”,将人工智能产业相关专业全部纳入《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给予“购房+租房+免费住宿”组合福利,对人工智能创业项目,经评审给予最高30万元无偿资助。

打通“任督二脉”

产教融合完成自我“造血”

专注于存算一体芯片研发的深存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创始人袁静丰透露,今年企业计划招收20名高层次人才,但本地符合要求的应聘者不多,大部分需要从外地引进。这种现象折射出无锡打造“人工智能+”标杆城市面临的人才挑战——既要应对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又需加速建立“自我造血”的人才培育法则。

破局之道在于激活本土高校的“人才泵”功能。当前政策正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实施“双轨并进”策略:鼓励职业院校开设AI运维、算法训练等人工智能应用专业,实行“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培养模式,同时支持江南大学等在锡高校加强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力度。

这种“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的变革,在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学院已显现成效:该院与蔚瀚智能、威孚高科联合研发的双臂轮腿式机器人“艾德”,成功应用于车间物流场景,但江大副教授郑坤明指出,“若能在集成电路、汽车零部件企业拓展更多应用场景,技术迭代速度将会更快”。

针对产学研协同痛点,政策精准设计实践闭环:一方面,引导大院大所、重点企业定向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班,(下转第2版)

太湖之畔构筑AI人才“强磁场”

(上接第1版)每年择优遴选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大学生开展校企联合实训;另一方面,与江南大学合作实施人工智能产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允许博士结合企业攻坚课题免试入学,同步培养兼具技术功底与产业思维的本科生和硕士生。

“卓越工程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其规模化培养决定了人才金字塔的基座厚度与塔尖高度。”张锐评价称,这种“课堂与车间无缝衔接”的模式,让学生提前接触产业项目、了解企业需求,能够加速人才与产业需求的适配进程,实现人才效能的高阶释放。

筑牢“生态闭环”

为人才发展提供“最优解”

面对AI产业人才竞争白热化的新趋势,新政推出一系列创新性举措,为人才选择无锡、深耕无锡保驾护航。

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招才难”与人才“找岗难”问题,袁晓雷用“人才侦察兵+数字瞭望塔”生动比喻无锡亮出的“科技猎才”组合拳。他说,无锡将组建1000人规模的“技术经理人”队伍,这些懂芯片设计、熟悉产线的专业猎头,能更精准地挖掘人才和技术,同时无锡正在打造的人工智能产业“前哨观测”平台,能实时抓取分析全市人工智能企业用人数据。“两者协同运作,如同装上探测雷达,实现人才供需的匹配与追踪。”

政策在更多制度层面突破传统束缚。比如,实行“免追责”机制,对尽到诚信和勤勉义务但未达预期的人才项目,可予以终止或延长,解除科研人员的“试错焦虑”;金融支持体系构建“耐心资本+风险共担”新模式,试点最高额度1000万元的人工智能创业人才专项贷款,并推出创业失败保险,形成覆盖“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的资本护航链。

值得关注的是,在人才评价上,人工智能企业副职以上高管或者总监以上技术负责人,可择优认定为D1类及以上人才,人工智能领域的在校大学生也能纳入人才分类认定享受相应待遇。

“人才选择企业时还考量城市,希望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科研环境、配套服务等。”袁静丰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为此,政策提出推行“太湖人才卡”“太湖人才码”,全心全意解决好高层次人才安居、子女入学、医疗保健、游园出行等实际需求,让人才“此处安心是吾乡”。

当制度创新消解科研束缚,资本护航化解创业风险,服务温度熨平生活褶皱,无锡正以“更适合自己体质”的人才政策,为AI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陈菁菁)

作者:  编辑: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