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瑾
淮海老腔《说美食》以传统戏曲为文旅“带货”,汉乐汉舞、汉服巡游在乾隆行宫吸客引流,沉浸式影音于徐州艺术馆中彰显国漫之美……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徐州精心策划了180项文旅活动,其中,数十场丰富多彩的演艺活动通过全市各小剧场、文博场馆、综合乐园和文化街区,为市民和游客奉上节日的文化盛宴。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旅演艺新空间在徐州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不仅为各类演艺活动提供了舞台,也成为徐州文化旅游的新亮点,为城市人文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彭城七里唱大戏
谱写文旅新曲
旅游演艺既是旅游产品,更是地方文化的诗意表达。在近年的文旅热中,商业街区、景区逐渐从购物、餐饮聚集地蜕变为城市文化的新舞台。彭城七里是徐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也是一个有戏的文艺新空间。
沿彭城七里轴线从南看到北。云龙湖大型湖岛夜游实景演出《彭城风华》再现苏轼在徐州抗洪修堤的爱民故事,游客在乘舟观赏的过程中与苏东坡“跨时空对话”;徐州博物馆“乾隆有戏”游园会上,戏曲、汉舞等表演在乾隆曾经驻跸的行宫轮番登场;户部山、回龙窝、文庙街区,汉服巡游、快闪表演,让游客在历史与潮流碰撞中流连忘返。
从南听到北。崔家大院的脱口秀引爆假日人气,回龙窝国潮汉风馆沉浸式汉乐体验余音绕梁,文庙“江北第一楼”的时尚三弦和传统折子戏燃动现场,“演艺+”模式,正以更灵活、更年轻化的方式,让徐州之旅可及可感。
“市民游客的热情参与,是我们文艺工作者最大的欣慰,再累都值。”今年春节期间往返于文庙和回龙窝之间赶场《回娘家》的江苏省柳琴剧院演员杨诚和张晶感慨道。
演艺新空间不仅让传统戏曲、国乐火起来,也带动了文旅业态的繁荣发展。以彭城七里北端中心商圈鼓楼板块为例,今年一季度营业额超25亿元,客流量达2449万人次,增幅7%。
如何让“演艺+商业”的模式长效发挥?徐州市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韩松提出了深度挖掘“彭城七里”项目史料和故事素材、打造专属IP形象、构建沉浸式旅游消费新形态等建议。
为提升街区“讲故事”的能力,“五一”假期,诸多演出活动将助力彭城七里的文化体验与商业消费无缝对接。超燃乐队、音乐市集、潮流打卡,用传统对接现代、年轻、潮流、个性的演艺审美,不断谱写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的新曲。
传统演艺华丽转身
彰显年轻态
梆腔新韵映红楼,青春表达破圈层。4月9日晚,江苏省梆子剧院新创梆腔音乐情景剧《梦·红楼》,在江苏模特艺术学校艺术中心上演,为戏曲创新与文旅融合交出高分答卷。
地方戏如何吸引年轻群体,上海青年编剧安树在创作之初,便坚定“用年轻观众熟悉的剧场语言解构经典”的理念,整场演出不仅保留了徐州梆子的骨血,更以青春化的叙事语言、唯美的画面,迎合年轻观众的审美心理。
去年国庆长假,江苏模特艺术学校利用学校毗邻王陵路的北广场设置了露天舞台,连续多天的傍晚,学校与省梆子剧院合作委培的“小梆子班”学员带来的传统戏曲表演,扮靓了古老的王陵路。
此次为配合《梦·红楼》的演出,学校对艺术中心舞台进行了临时改造,用360度环绕LED屏延伸舞台边界。省梆子剧院院长罗雷介绍,该剧还将推出“戏曲进校园”特别版,并与徐州各景区深度合作,打造从剧场到实景的沉浸式文旅体验。
传统演艺的创新,是一场持续探索和重构的长征。
将冗长唱段压缩在1个小时里,完成原先两个半小时的内容,近年徐州创排的地方戏剧《母亲》《彭城儿女》等戏,在进校园、进社区等巡演中受到欢迎;
为了让传统音乐更加“洋气”“悦耳”,徐州梆子、柳琴戏和徐州琴书都在保持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元素,近年推出的梆腔音乐、琴书歌等,令人耳目一新。
以文化内核激活地方旅游资源的深层价值,由江苏省柳琴剧院5位资深演员联合出演的《淮海老腔》,拉家常、跟时事、接地气,已成剧院品牌节目,商演订单源源不断。
一座有戏的城市,定是一座有文化、有底蕴的城市。促进年轻观众与传统戏曲“双向奔赴”,赢得市场认识,一直是徐州演艺人的不懈追求。
商业小剧场建设
用专业赢市场
小剧场聚拢大众心。近年来,徐州积极打造“彭城有戏”品牌,推出“汉风小剧场”,拉近了戏与观众的距离。2024年8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17个年度全省小剧场建设优秀案例,徐州云龙区图书馆小剧场、国潮汉风馆入选。
盘活城市既有资源,徐州需要更多小剧场,将好戏带到百姓身边。
本月17日,一场名为《琴韵优雅音你而在》的“试音”音乐会,在即将开业的徐州市东方影剧院上演。当天来试音的资深音乐人中,徐州市华侨民乐团执行团长林耀在表演后,称赞“小剧场设备专业,演出音质干净清爽”。
位于新城区绿地缤纷城的东方影剧院,是江苏省电影发行放映协会首批影院多元化经营、徐州市电影协会“电影+小剧场”试点影院。剧场标准座位数312座,舞台进深、灯光等指标,皆可满足专业演出的需求。
随着观众多元需求的不断发展,小剧场在开拓演艺空间中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接受。然而,能接纳专业音乐、舞蹈、戏剧演出的小剧场,在徐州还为数不多。
“从观影场所到复合型文化消费的转变,是影院空间价值再定义的趋势。”4月18日,徐州市电影协会会长宋军在江苏师范大学的文化产业讲座中介绍,影院的转型本质是文化消费空间的升维——从物理场所进化为情感共鸣场域、社交连接节点与生活方式入口。未来的影院,将围绕“内容差异化+空间体验化+技术沉浸化”展开,最终形成“电影为核,文化共生”的生态闭环。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当下,新演艺空间的蓬勃发展势不可挡。江苏师范大学文产管理系主任张培奇表示:“传统影院逐步向综合性文化场馆转变,不但改变了影院严重依赖票房、收入单一的现状,还可以多层次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让观众在同一空间获得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