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俞圣彤 洪叶
江南盛夏,竹海翻涌。走进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的行香竹苑度假村,满目皆是大片泼洒开的绿意。
“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无人问津。”在度假村负责人谢惠珍的印象中,山上杂草丛生,一到夜晚,只剩无边的寂静。如今,整个度假村掩映在200亩的山地竹林中,翠竹依山势错落生长,与原生草木交织错落,清风穿叶而过,游客无不赞“这里真是世外桃源”。
谢惠珍的丈夫是土生土长的西渚人,她跟随丈夫来到这片土地。“春天逛竹林、夏天踩溪水、秋天赏花海……这片土地的美值得被更多人看见。”话语间,尽是夫妻二人对这片乡土的热爱。十年前,谢惠珍利用在村里流转的空地,着手打造行香竹苑度假村。为了让建筑和自然相融相生,她选择让大自然担任“规划师”,遵循山林原有的脉络,因地制宜加以改造,房屋全采用架空式设计,最大限度维护自然生态,让建筑隐于山水。
从开业之初的口口相传,到如今旅客纷至沓来,行香竹苑的“红火”,离不开宜兴对绿色生态的守护,通过民宿“点亮”美丽乡村,“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得以打通。
素有“竹的海洋”美誉的宜兴坐落于太湖西部,位于沪宁杭三角中心,三山两水五分田的绿意,是宜兴的自然禀赋。近年来,依托20万亩竹海、5万亩茶洲,宜兴利用生态优势让乾元村、竹海村等山区村落的绿色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作为曾经全省化工企业数量最多的县市,宜兴如何留住绿水青山?答案是:一手强生态优势,一手创宜居环境,实现从“工业优先”到“生态优先”的转身。
在丁蜀镇洑东村的航拍图上,把局部放大,可以看见昔日大量尾矿堆积形成的陡坡已整形为缓坡,新长出的绿草正不断向山顶和山脚蔓延。“几年前,这儿还是连人都走不进的废弃矿山宕口,如今真是天壤之别。”看着曾经的生态疮疤渐渐披上绿衣,丁蜀镇洑东村党总支书记林仕秋感慨万千。
彼时,宜兴化工企业云集,原有矿山企业240家、矿山宕口684个,矿产年开采量3000多万吨,矿山开采遗留下来的尾矿、工矿企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成为一道道疮疤。
“那时候爆破声震耳欲聋,机械车辆来来往往,到处尘土飞扬。”林仕秋回忆,上世纪80年代,在“靠山吃山”传统观念影响下,村里不少村民到矿上打工、搞运输,采矿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也欠下了一笔难以估量的生态账。一处处小山包逐渐变成一处处深坑,最深处甚至达几十米,地貌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事情在2022年迎来转机。宜兴、溧阳两地共同申报的“太湖流域水源涵养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对宜兴全市40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宕口进行整治,这其中就包括洑东村的3个宕口。
“这几年不停整地、修渠、修复植被,环境眼见着越变越好。”对于村子里的变化,林仕秋喜不自禁。随着青山回归,洑东村计划将矿山治理融合产业发展,让村里3个矿山宕口纳入村内兰山风景区规划,并根据宜林则林、宜景则景的原则将其打造成旅游新地标,结合镇村规划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吸引八方游客。
同样忍不住感慨的还有吴志祥,今年85岁的他,曾是宜兴水泥厂生产副厂长。蓝澈似镜的湖面、栉比林立的山壁,丁蜀镇青龙山公园让人恍若置身九寨沟。“我在这奋斗了一辈子,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再看见这样的美景。”吴志祥指指脚下的土地说,“青龙山原是当地水泥厂和石灰厂的取石宕口,连续几十年的开采,让镇区原本海拔最高的山,变得又矮又小。”
2000年,吴志祥退休后,婉拒了其他乡镇小水泥厂的工作邀约,义务配合做些青龙山发展变化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采矿遗址是青龙山的历史,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是青龙山的天赋。”吴志祥说。
2017年,荒废多年的青龙山宕口迎来“新生”。丁蜀镇因地制宜启动青龙山公园建设项目,并科学补植绿化、依势造景,原先裸露着大量石土泥块的公园核心区,复绿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如今呈现给市民的是梯田式的花海。“湖泊中的水并非河道引水,而是地下水上冒,加上雨水汇聚,由于富含矿物质,所以颜色会随四季变化,这也是公园的一大亮点。”丁蜀镇副镇长伍震球介绍。
2019年,占地约55万平方米的青龙山公园建成开放,“残山剩水”被雕琢成独特动人的“城市客厅”。公园开放后,年均人流量超20万人次。未来,丁蜀镇还将规划蠡河、白宕河、画溪河水上风光带,形成“桨声灯影里的丁蜀镇”;增加休闲绿地,提升土地价值,并在近300个自然村中通过村庄环境治理,形成一批紫砂文化特色村、山水田园特色村、干道沿线村和镇域人口村,与黄龙山风景区、蜀山风景区等景点串珠成链,在城市形态和产业形态的质量提升上做文章。
“生态疮疤”披绿焕彩,矿山治理修复不能走只讲投入、不讲回报的老路,还要实现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以废弃矿山宕口整治为契机,宜兴聚焦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探索出一条具有宜兴特色的“灾害治理、生态复绿、景观再造、土地复垦利用”矿山综合整治之路,一处处生态疤痕自此渐染宜人绿色。2022年,宜兴完成11个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2023年度13个宕口修复全面竣工,剩余16个宕口整治工程,已于去年9月全面开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天的宜兴,“石头经济”被绿色经济所取代,昔日砂石荒滩,历经修复,变身旅游旺地。东坡先生笔下的诗意栖居,正化作宜兴生态保护的永恒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宜兴始终坚持“环境立市、生态兴市”的发展理念,不断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伤痕,用一条条生态红线守护自然。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试点、江苏省生态保护引领区……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拼出宜兴绿色发展的生态蓝图。
暮色中,竹海波涛起伏,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重生与希望的故事。这里,每一根竹子都是生态文明的注脚,每一片绿叶都镌刻着绿色发展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