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百景说长江|江风湖韵,绘就人水共生新画卷
2025-10-23 11:02:00
来源:交汇点新闻
【字号:  】【打印

长江江苏段,既有大江的奔涌,也有太湖的柔波。作为长江入海前最大的水系——太湖无疑是这个富庶的三角洲的中心,在整个长江经济带战略格局中举足轻重。

从鸿山遗址的千年印记到双山岛的湿地生态和常州长江岸线的绿色转型,江与湖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人文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载体。

江岛湖岸展新颜

江湖相伴,生态是底色。在常州长江段,曾经“化工围江”的岸线已蜕变为“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

岸边,一座由旧厂房改造的长江大保护展示馆静静矗立。“通过关停、转型、提升沿江化工企业,我们修复了3600多亩土地,将生态岸线占比提升至80.6%,居全省首位!”常州市滨开区党群工作局局长何洁介绍,这里原是被拆除的第一家化工企业——常隆化工的旧址。馆内“化工围江”的历史影像记录着这里的绿色嬗变,从“脏乱差”的化工厂房到如今的蜿蜒绿廊,令人震撼的对比图见证着常州绿色发展决心。

开馆至今,已接待超10万人次,成为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课堂。2024年,长江常州段高清监控首次还记录到江豚逐浪的画面,标志着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

芦苇摇曳、湿地绵延,在长江之上,双山岛作为长江中下游唯一无工业旅游岛,正以“长江慢岛、沙上绿洲”的定位焕发新生。

“我们保留了岛上无工业进驻的原始风貌,依托大伯墩生态公园、海棠湾等景观,打造‘闭关疗愈’目的地。”双山香山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部工作人员李萍表示,公园每年都会对江滩芦苇进行轮割和补种,保护性修复千亩滩涂湿地,现在岛上的生态岸线实现了全覆盖。通过构建“芦苇+水生植物+鸟类栖息地”的生态系统,这里已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每年吸引数十种候鸟在此栖息繁衍。

2025年上半年,双山岛累计接待游客近30万人,同比增长10%。通过低空观光、骑行赛道等新业态,这片生态净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绿色流量”。

值得一提的是,双山岛还巧妙地将生态保护与红色文化传承相结合。“我们挖掘渡江战役的红色记忆,将渡江胜利公园、海棠红剧场等载体串联成线,推出‘寻渡江胜利印记,走江岛生态之旅’红色旅游线路。”李萍补充道,目前,岛上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500批次,让红色教育与生态体验实现有机融合。

古今对话续文脉

江湖之畔,文化在创新中生生不息。

鸿山遗址博物馆的展柜前,战国青瓷缶的冰裂纹在灯光下流转,透过数字知识图谱系统点击屏幕,这件文物的矿料来源、烧制工艺瞬间形成可视化星系网络。

这座倚邱承墩战国贵族墓而建的博物馆,于2025年5月焕新开放,以“文化+科技”为核心升级展陈。

“鸿山遗址出土文物确实打破了我们以往对吴越文明的部分认知,比如玉飞凤,它的羽毛纹路非常精细,需要放大120倍才可以看清,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玉雕技术已达到极高水平。”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嫣歆表示,借助AR技术和全息投影等,遗址及文物才能更好地与观众发生连接。

“我们也致力于文物 ‘走进市民生活’,通过文物‘在地’化,让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土地曾有这么灿烂的文明。”刘嫣歆说。就这样,“玉飞凤”纹样飞出了博物馆,飞向了无锡市的公交站台和公园雕塑。

如今,通过科技与非遗的融合,吴文化源流的风采得以再续。

吴文化起源于泰伯奔吴,距今已有3100多年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梅里古镇以“泰伯庙会”这一国家级非遗为支点,推出“梅里古镇奇妙夜”活动,融合二胡体验、锡剧展演与光影水幕秀,让吴文化“活”起来。

“2025年庙会新增国际友人方阵、汉服队等特色队伍,我们也推出多语种服务和‘ChillInMeili’国际化品牌,吸引中外游客深度体验。”无锡梅里古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锐琳介绍。

从鸿山的远古遗存到梅里的民俗新生,江湖滋养的文明从未褪色。顺江而下,在常州焦溪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明清建筑的马头墙错落有致。

“古镇活下来的关键,是留住生活气息。我们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利用’的原则,对9.57公顷遗产区进行精细规划设计。”常州市焦溪古镇保护发展中心主任李泽升介绍,古镇以“黄石半墙”的独特建筑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截至2025年5月,已完成投资额1.8亿元。

这里既保留着百年豆腐坊的古法技艺,又创意翻新了“原汁原味”音乐酒馆,为年轻人提供了围炉煮茶、听音乐、品小酒的聚集地。这座有着1200余年历史的水乡古镇正重现商贾遗风,成为江南水乡联合申遗的重要节点。

生态经济双丰收

江湖资源的价值,在产业融合中充分凸显。太湖流域的产业发展,以中国江村为代表,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江村”又名“开弦弓村”,地处长江流域太湖东南岸,小清河穿村而过。一水弯似弓,一水直如箭,开弦弓村因之得名。

依托费孝通《江村经济》的学术IP,江村打造了“江村1936·山水桑田”项目。“2025年4月,我们启动首届桑葚采摘消费季,推出四季主题活动,包括桑果采摘、夜游光影秀等,将蚕桑文化与农文旅深度融合。”苏州江村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韦江婷介绍。

在江村,一套完整的农文旅融合体系正在形成。“1936系列园区各有特色:山水桑田以蚕桑文化为主,南园专注中小学研学,蟹园进行螃蟹养殖销售,北园则是与赵亚夫院士合作的高标准农田,引进日本月光米进行培育研究。”韦江婷详细解释道。

更令人欣喜的是,江村探索出了独特的“村民主体”发展模式。“我们与村民的融合很好,所有建设都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微调整。”韦江婷补充道,“比如小芳阿姨的民宿,只接待高校师生,一个房间200元,生意很好。今年暑期甚至出现村内住不下的情况。”

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通过“集体经营+市场化运营”,村集体引入12家运营主体,开发“江村大米”“江村香青菜”等特色农产品。2024年,江村接待游客超22万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8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4.8万元。

费孝通“志在富民”的理念,在此化作“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生动实践。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强慧娟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