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检察:斩断国潮玩具制假售假产业链
2025-10-23 08:12: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卢晓琳

凭借创意独特、外观精巧、材质环保等优势,木质立体拼接玩具近年来深受消费者青睐,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蓝海”。某国潮品牌玩具公司是国内知名文化创意企业,研发销售的品牌木质立体拼接玩具受到市场追捧,但在火爆出圈时,仿品也出现了。

这些仿品背后,隐藏着一条由前员工主导的制假售假链条。该玩具公司客服主管刘某辞职后,伙同离职员工沈某、从事木制品加工业务的马某,未经授权复制“老东家”热销玩具牟取暴利,其仿冒的假货销往海外,严重影响国潮品牌在海外积累的声誉。

经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刘某、沈某有期徒刑四年四个月,各并处罚金180万元;判处马某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80万元。马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近日,二审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10月22日,在苏州市检察院举办的“守护江南文化”检察开放日暨新闻发布会上,该案作为“守护江南文化”典型案例被发布。

要厘清案件,需从主犯刘某离职后的行为说起。刘某离职后注册成立公司,开设网店售卖木质立体拼接玩具。但自有产品缺乏吸引力,面对原先维系的客户想低价购买某国潮品牌玩具的需求,刘某动起了歪心思。

刘某、沈某、马某三人形成分工明确的制假售假链条——刘某负责接单、联系印刷厂制作玩具包装盒与说明书,并将订单信息转给沈某,沈某再转交给马某生产、包装并发货。为精准复制某玩具公司的品牌玩具,沈某还从在该玩具公司任职时的下属李某(另案处理)处获取部分产品的生产图纸,并向李某转账1600元。

尽管三人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模仿正品,但由于生产设备、工艺及原材料的差异,复制的玩具在颜色与质感上仍与正品存在差异。遇到客户质疑时,刘某就以“这是海外版本,会有点区别”等话术搪塞。

就这样,刘某伙同地下作坊,织就了一个精准“克隆”爆款玩具的链条。他们复刻玩具、仿冒贴牌,在电商平台大肆销售侵权产品。2022年9月至2024年7月,刘某等3人向古某等7名买家销售6款假冒某玩具公司注册商标的热销玩具,销售金额达359万余元。去年10月,公安机关以刘某等3人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移送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涉案玩具设计精巧、创意独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不是还可能侵犯了被害单位的著作权?”有着多年知识产权案件办案经验的承办检察官王军告诉记者,审查案卷后,他通过调取著作权登记证书、询问某公司设计师等自行补充侦查措施,证实了自己这一想法,刘某等人生产销售的6款玩具中,确实有5款玩具是某公司独立创作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应受著作权法保护。

犯罪行为同时侵犯被害单位商标权和著作权,如何精准定罪量刑?针对这一办案难点,办案团队对比了两罪涉及的侵权玩具数量、商标品牌与玩具设计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程度,发现几乎全部假货都冒用了该国潮品牌的商标,而且消费者主要是认准该品牌才购买的。因此,选择以假冒注册商标罪起诉,更能全面评价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确保罚当其罪,实现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精准有力打击。

除了依法追责,检察机关还着眼于源头治理。检察机关向该国潮品牌玩具公司制发检察建议,提供具体的风险防控建议和法律维权路径,帮助企业堵住知识产权保护漏洞。近日检察官对被侵权公司进行回访,“公司已根据检察建议的内容逐项完善风险管控制度,并依法向行政部门提起涉案侵权商标的无效宣告申请,目前申请已进入审查程序。”王军告诉记者。

这起知识产权保护案件并非个例。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牵头成立检企服务中心,同步搭建“知产企检通”平台,去年以来已为18家企业提供法治“锦囊”,为500余家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去年以来苏州检察机关共立案文物和文化遗产领域公益诉讼案件50件,制发检察建议20件,提起行政公益诉讼1件,入选省级以上典型案例9件。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