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至18日,“机遇中国——全球跨国企业高管看江苏”活动在南通举行,来自英国、瑞典、比利时、希腊等国的跨国企业高管来到南通,感受船舶海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澎湃活力,共话开放合作的未来图景。
考察团首站走进启东城市规划馆,“日出江海,梦启东方”的艺术浮雕墙以蓝白波纹勾勒出城市发展脉动。展示厅地图前,南通“江之委、海之端,长江、黄海、东海三水交汇”的区位优势一目了然,通江达海第一门户的地理禀赋清晰呈现。
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区内,“海工船舶就来启东”的产业名片醒目,船舶海工企业标识沿路排开,一派产业集聚的繁荣景象。这里云集了中集太平洋、振华重工、启东中远海运等20多家知名海工企业,“希望六号”“新海鲟”等大国重器先后从这里驶出,数十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特种装备船舶制造企业抱团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生态。
在南通中集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码头上,一艘运输船正在进行最后的油漆喷涂阶段,在冬阳的映照下船体更显光泽鲜亮。公司厂区内精益管理和智能制造的氛围扑面而来,作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国际公司,这家企业的液化气船及液货系统、海工模块等产品领跑世界中小型液化气船细分市场。“我们80%的产品出口海外,南通通江达海的地理位置可以让我们的船从这里直接驶向全球。”南通中集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造船项目管理部项目经理钱永前表示。
来自希腊的尼古拉奥斯·皮特苏里斯一路看、一路拍,不时驻足询问生产细节,他感慨道,希腊作为过去曾拥有庞大船舶工业体系的国家,如今正在全力重振造船业,这次南通之行让他看到船舶海工发展的无限可能,“我将把在南通的所见所闻带回去,介绍希腊相关企业来中国寻求合作,希望将这里的创造力与我们的需求相结合,共同改变世界。”
“围绕中远、中集、惠生等龙头海工企业,启东不断拓展产业链,做大产业集群,进一步降低产业链的运营成本,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今年启东海工产业规模达650亿元,预计到2028年突破1000亿元,不断擦亮‘海工船舶就来启东’的产业地标。”启东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南通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能源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串、建成一片”的产业协同效应。
来到南通市主城区崇川区北部,市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展示规划馆内,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组成的“3+1”产业协同发展蓝图脉络清晰。2024年市北高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29.86亿元,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协同的产业生态,让这里成为外资加码布局的热土。
近年来南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聚焦绿色发展。考察团深入启东、崇川等地,看“绿水青山”与“投资沃土”的双向赋能。启东依托江海资源,打造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基地,集聚了林洋能源、亿纬锂能等一批龙头示范企业;南亚塑胶工业(南通)有限公司持续推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发展理念,目前南通厂区已建成两个智能化工厂……
瑞典先进材料研究所主任、先进材料协会秘书长阿舒托什·蒂瓦里倍感振奋:“我们非常希望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为可持续发展而努力,为低碳产业而努力。”
走进如皋斯堪尼亚制造(中国)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机械臂正精准对接车架部件。享有“公路之王”美誉的重型卡车和巴士制造商斯堪尼亚,公司在如皋布局全球第三个工业生产基地。“从拿地到项目备案,高效畅通的流程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政府的支持。”斯堪尼亚亚洲工业运营信息传播部总监Amanda Liu坦言,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公司布局南通的“强磁场”。
从印第安鹰羽帽,到中国古代银点翠七凤冠,再到欧洲礼帽,在获评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的富美帽饰博物馆中,近千件古今中外帽饰藏品打开了宾客双方交流的话匣子。南通素有“文博之乡”的美誉,这次博物馆之行让考察团一行感受到南通吸引外资的软实力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来自比利时的让-马克·德格雷夫表示,“虽然才来中国几天,但我觉得自己已经是半个中国人了,这里的文化深深吸引着我。中国的发展有其独特哲学,未来不仅要发展工业,更要发展旅游业,让世界上更多人来到中国、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活力迸发的园区、火力全开的企业、人文荟萃的展馆,三天的行程中,考察团成员的脚步遍布江海大地。此行结束,他们带着多项初步合作意向满载而归。而南通这座开放之城、机遇之城,正以更优的环境、更强的动能,静候全球投资者的再次到来,在江海交汇处书写更多中外合作的精彩篇章。 本报记者 邢知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