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四沉四提四融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2025-05-03 07:41: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徐超 通讯员 海组轩

不久前,南通市海门区悦来镇保民村11组村民崔耀明家的油菜田因泯沟涵管堵塞被淹,村党总支依托“竹林悦话”平台,通过“群众提事、民主说事、集中办事、公开评事”闭环流程,敲定“更换涵管+坝上打洞”施工方案,只用一天就将问题解决。

放大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效应,海门深入推进南通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江海善治”六项行动,积极探索“四沉四提四融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县域路径:推动组织、力量、权职、服务四方资源自上而下沉下去,党员、群众、能人、社会四种力量自下而上提上来,队伍、阵地、数据、资源四类要素上下贯通融起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江海“幸福湾”。

“两荤两素,只要5元!”4月22日中午,家住欣和家园26幢的樊天祖老人打开家门,接过志愿者送来的热菜热饭。为破解老年居民“吃饭难”、社区食堂“长红难”,海西社区党总支将90平方米物业用房以“免租金”方式,支持一家饭店开办“幸福食堂”并对社会开放,70岁以上居民就餐享五至六折,食堂每月约可盈利3000元。探索“社区出地、企业出资、社会出力”可持续运行模式,海门已在悦来镇保民村、海门街道解放西路社区等10多个村(社区)开办“幸福食堂”。

集聚力量资源,共办难事烦事。海门推动56个部门与100余个村(社区)包联提升信访问题解决质效,将每月15日确定为区镇和重点部门党委(党组)“书记信访接待日”,组织局长(党委书记)走进“12345”,1000余名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进村入网,互联网医院、邮政寄递、24小时政务服务等逐步进驻村社,形成治理合力。

最近,家住中南锦城一期的居民下班回家,不用再为找车位发愁了。海门区城管局在下沉社区开展“民需我应”专项行动时发现,中南锦城一期停车困难。该局积极协调彩虹漾商场,将其夜间闲置的150个地下车位以优惠价向居民开放,实现“错时共享停车”。

“想请‘正规军’来修,却不知道到哪找。”今年春节前,家住海南新村109幢的陈培娟家中漏水,找来路边的堵漏施工队维修,花了上千元都没修好。经朋友介绍,她点开“海门爱帮忙”微信小程序,穿着蓝色工服的维修人员当天上门,发现是洗脸池下的三角阀内丝弯头裂了,陈培娟只花几十元就解决了问题。

“海门爱帮忙”由海门区属国企海鸿集团与海门爱帮忙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衔接,提供水电工程、设备维修、锁具服务、家政服务、车辆服务、房屋工程、生活照料等7个大类、50多个小类的服务项目,质量可靠、收费透明。平台去年开通后,已受理群众求助和咨询7500多单。

以市场化方式“激活”共治力量。走进五港新村社区的“恒和邻里·全龄友好”红网格驿站,过路人饭团、源源集市等43家商户供货的“共享小店”里,顾客络绎不绝。利用社区红网格驿站闲置空间开辟“共享小店”,海门既为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提供应急药品、手机充电等物资和服务,也为周边餐饮、超市等商户提供售货空间、引流渠道,通过“场地换服务”,以经营性收入反哺公益性支出,实现服务常态化、可持续。

让群众在参与社会治理中收获成就感、幸福感,海门区从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两端发力:实行村(社区)党员“一户十联”,制定党员群众志愿服务“先锋模范积分”和“邻里守望积分”办法,积分可兑换实物或服务;在村民(党员)等大会上常态化表扬积极参与治理的干部群众,在党群服务中心、村史馆广泛展示贡献突出的干部群众事迹风采。

“复兴新村321幢吴阿姨反映的楼道灯问题已解决。”在海门街道解放西路社区,“老娘舅志愿服务队”通过一面“民生小事小黑板”,将居民反映的问题和解决进度及时公布。志愿服务队负责人王俭介绍,服务队由居民自发组建,队员已扩容到30多人,累计办结民生小实事超百件。

“以党建引领带动多元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海门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实效导向相融合,全域构建自上而下精准赋能、自下而上激发动能的基层治理格局,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作者:  编辑: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