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左文东 通讯员 李国成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聚神聚力新型工业化不飘移、不飘然、不飘浮,以 “稳增长、攻项目、强主体、促转型、优业态”为主线,加速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全市工业经济呈现项目攻坚提速、企业质态提升、创新动能增强、产业结构优化的良好局面,各项核心指标稳居全省前列,充分发挥了工业经济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压舱石”作用。
多点发力稳增长
经济运行韧性凸显
工业经济的稳健增长,离不开关键指标的硬核支撑、龙头企业的领航带动和新增长点的加速崛起。今年1—10月份,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销售、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8.2%、9.4%、7.9%,分别高于全省1.4、5.1、3.4个百分点,全省排名分别为第1、第3、第2,三项指标增速连续17个月保持全省前三,呈现出“领跑全省、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顶梁柱,支撑作用持续彰显。我市深入实施百亿企业培育计划,通过“直通车”“一对一”精准服务,累计协调解决淮钢、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发展难题超30个,全力保障企业稳产顺行。1—9月份,38户百亿级、50亿级培育企业实现产值1225.1亿元,同比增长11.6%,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6.1%,成为稳定工业经济大盘的核心力量。同时,新增长点加速成长,我市通过常态化走访调研精准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难题,确保企业吃饱开足,1—9月份新增产值364.6亿元,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1.7个百分点,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项目攻坚拓增量
产业根基持续夯实
项目是工业经济的“生命线”。我市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项目建设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
在项目招引环节,深化产业研究与重大项目分析研判,高质量编制低空经济、“新三样”、光伏等产业专题报告,完成191个项目分析研判(10亿元以上项目占比90%),为精准招商提供科学指引。在项目推进环节,健全工业项目“五新”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机制,建立滞后项目预警机制,开展未开工、未竣工、未列统项目过堂剖析,提升项目转化效率。1—9月份,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5%,位列全省第3;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26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6个,同比增加9个,重大项目成为投资增长的“主引擎”。
为推动项目从“建成”向“见效”转变,我市将产出质效纳入项目考核核心,考核权重提升至30%,聚焦投产开票、税收贡献及列统情况,以硬指标倒逼项目提质增效。2021—2023年竣工项目平均列统率达95%,较“十三五”末提高22个百分点,项目建设质效同步提升。
创新转型强动能
发展质态全面提升
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我市以创新驱动促转型、以集群发展强能级,推动工业经济从“量的增长”向“质的飞跃”转变。
围绕“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一业一策”制定发展方案,绘制产业链全景图谱,1—9月份集群企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231.6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3大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增速均达两位数,预计年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元。
产业链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深度融合,庆鼎AI芯片配套线路板、巨石玻纤细砂等总投资超50亿元的关键项目开工建设,库比森轮胎、阿特斯一期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同时储备TOPcon、钙钛矿等先进技术,推进光伏中试研究院建设,联合兄弟市培育世界级光伏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载体建设成效显著,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户、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378户,汉邦科技实现科创板首发上市;淮阴工学院机械制造系统中试平台入选国家重点培育中试平台,苏北唯一,创新成果转化效能持续释放。
在转型发展方面,“智改数转网联”与绿色制造“双向发力”。出台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新增省先进级智能工厂103家,庆鼎精密电子获评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实现我市零的突破;深入开展传统产业焕新、千企技改行动,1—9月新开工“千企技改”项目369个,技改投资增速位列三类地区第2。绿色制造体系加速构建,今世缘入围全省食品行业唯一零碳工厂,81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数量全省第5),3家园区获评省级绿色工业园区,实现县区全覆盖,绿色低碳成为工业发展的鲜明底色。
此外,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业强市资金“免申直达”占比超95%,向上争取资金6.58亿元,创历史新高;培育国家“万人计划”人才1人、省“双创计划”创业人才4名,人才支撑不断强化;稳步推进拖欠账款清偿工作,累计清偿67.01亿元,完成年度任务进度91.17%,为企业发展减负松绑。
我市将继续锚定新型工业化方向,持续抓项目、强创新、促转型、优服务,为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