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传鹏:以高度文化自觉传承中华文脉
2025-10-15 10:05: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万传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和利用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它不仅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更像是一本摊开的文化典籍,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位来访者,从中读懂中华文脉如何在守护与创新中绵延生长。

传承中华文脉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三坊七巷”是福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上世纪90年代初,这片街区因旧城改造面临拆除危机,刚履新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立即指示暂缓拆迁,责成重新核实论证后依法终止房地产开发项目,还主导出台《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从制度层面为“三坊七巷”保护传承筑牢法治屏障。这一实践,源于对传承中华文脉的深刻认知,也是高度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今年7月中央召开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将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城市独特历史文脉纳入城市工作的重点任务,这为中华文脉的保护传承注入了新的政策内涵。江苏作为文化大省,拥有南京夫子庙、苏州平江路、扬州东关街等众多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结合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借鉴福州“三坊七巷”实践经验,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将文化自觉付诸具体实践、融入发展血脉、贯穿发展始终。

传承中华文脉要把遗产保护和弘扬精神有机统一。文化遗产是“根”,精神内核是“魂”,传承文化必须“根”“魂”相依,让中华文脉具象化走进现实,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产生共鸣。这正是“三坊七巷”文物保护与精神传承的辩证之道,也为各地文化传承提供了经验启示。首先,传承中华文脉,必先守护好物质载体。“三坊七巷”中的坊巷格局、古厝建筑是闽地文化的活样本,当地坚持结构、材质乃至工艺、意境等各个方面“修旧如旧”,让古建筑从“残缺”到“完整”、从“沉睡”到“苏醒”。其次,守护物质遗产,更需深挖其精神内核。“三坊七巷”远不止建筑之美。参观林则徐纪念馆,深刻感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漫步林觉民故居,《与妻书》复刻手稿激励当代人领悟“家国大义”。江苏具有独特历史文脉,亦需践行此道。从苏州园林的“天人合一”到徐州“彭城七里”的汉风古韵,从雨花先烈的慷慨就义到新四军的抗战壮举,这些物质遗产、地域文化和红色基因,正是江苏文脉的“根”与“魂”,必须坚持文化遗产保护同弘扬精神内核相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交相辉映,在文化强省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

传承中华文脉要在创新发展中焕发生机永续华章。如果说保护是为文化遗产“固本”,那么创新便是为其“赋能”。创新需要从多维度同向发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潮”起来。在“三坊七巷”各景点,扫码即享“云导游”,VR实景视频与真人语音深度解读历史,“云端坊巷”让人即便身处外地,也能沉浸式“漫步”其间。借助数字化手段,文化遗产不断融入日常,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当然,创新不是无边界任性而为,必须守住底线,才能更好地赓续中华文脉。要防范“文化短视”,不可为“创新”破坏遗产本真。要防范“急功近利”,不可只看重经济效益过度商业化,让文化遗产沦为“赚钱工具”。要防范“千篇一律”,不能简单“复制粘贴”,在模仿中丢了特色、失去活力。江苏传承中华文脉,亦须突出本地基因和血脉,如南京挖掘民国记忆、苏州深耕园林文化、徐州突出汉风特色等,做到不同城市各有侧重,让江苏文化传承“百花齐放”,更让千年文脉在江苏大地书写永续华章。

(省委党校第56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徐州工程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二级高级监察官)

作者:万传鹏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