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莉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是对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诠释,为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下基层”:群众路线是党永葆青春的“传家宝”。30多年前,在宁德下党乡,习近平同志开创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先河。这种“不坐机关坐田埂、不进会场进农家”的工作方式,深刻揭示了一个真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不能断、不能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江苏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期,越要把“四下基层”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抓手,推动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大院、沉入基层一线,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中,真正读懂“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深刻内涵。
调查研究:问题导向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在闽东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一到岗位就立刻深入基层调研。工作中,他因地制宜,紧紧抓住闽东的三大特点,着眼克服三大弱点,努力发挥三大优势,给闽东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江苏正处于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关键阶段,群众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征,基层治理面临新课题。必须深化“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统一,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认领“硬骨头”,以“一抓到底”的钉钉子精神推动问题解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四个万家”:情感共鸣是凝聚人心的“连心桥”。“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是习近平同志任福州市委书记时提出的群众工作方法。当年习近平同志经常深入社区楼栋,与居民拉家常、问需求,推动建立了“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江苏作为发达省份,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多元,不仅关注“物质富”,更看重“精神富”。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必须带着感情、放下架子,真正走进群众的生活圈、朋友圈,通过一件件实事、一次次沟通,让群众感受到“党员就在身边、干部就是亲人”。
“长效化”:制度创新是践行初心的“压舱石”。福安坦洋村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的党建工作联系点。当年,他“四进坦洋”探索出党建联系点制度这一深入群众、推动工作的具体抓手,并以此为起点,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之路。“四下基层”之所以能从方法升华为制度、从经验固化为传统,关键在于构建了一套常态化、长效化的落实机制。宁德市将“四下基层”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要求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时间不少于规定天数;福州市建立“民生服务日”“城市管理日”等载体,推动机关干部定期下沉社区;晋江市把“信访接待下基层”延伸为“企业服务下基层”,形成了“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政商关系。这些制度创新,让群众工作从“一阵风”变为“四季风”,从“软要求”变为“硬约束”。
“四下基层”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政治立场;不仅是实践要求,更是党性锤炼。要提升群众路线工作质效,还要进一步完善“下沉”机制,明确“下去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样”;创新“联动”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健全“评价”机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倒逼干部真下沉、真办事、真见效。
(省委党校第56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