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琼
内蒙古、青海、广西、甘肃、陕西等多省区近日推进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以“零容忍”态度向公文抄袭亮剑,通过强化政治建设、淬炼专业素养,倒逼干部练好写作、表达、落实基本功。整治“文抄公”,直击基层治理中的“拿来”痼疾,彰显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工作作风向严向实的坚定决心。
公文是传达政令、指导工作、反映情况的重要载体,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政策能否精准落地、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然而,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地方和部门的公文写作却陷入“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怪圈:总结报告“换汤不换药”,实施方案“新瓶装旧酒”,调研文章“穿靴又戴帽”。这种“克隆”公文现象,不仅使政策部署在“上下一般粗”的传递中失了真、走了样,更助长了思维惰性、催生了应付文化,严重侵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与执行力,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格格不入。
公文抄袭屡禁不绝,其根源在于形式主义作祟和担当精神缺失。一方面,一些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习惯于“材料出政绩”,将大量精力耗费在文字“装修”上,而非深入实际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层层加压的考核机制若偏重于“留痕”而非实效,也容易诱导基层通过“借鉴”来快速完成任务,规避所谓的“风险”。此外,部分干部能力不足、作风不实,缺乏深入调研和独立思考,只能依靠“复制粘贴”来敷衍塞责。
好公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唯有脚下沾满泥土,笔下才能带着露珠;唯有推开门、走进院,公文才能接通地气、落到实处。“键盘声”代替不了“田埂声”,“材料员”终究不是“服务员”。唯有将会议时间让位于调研时间,把办公室的“闭门构思”转变为田野间的“开门问策”,公文才能从“文字搬运”走向“问题破解”,从“穿靴戴帽”走向“对症下药”,回归解决实际问题的本源。
“走”出好公文,必须为真调研留足空间、创造土壤。破除“材料出政绩”的形式主义窠臼,树立实干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评价重心从纸面材料转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激励干部将精力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当“干得好”成为衡量工作的硬标准,公文抄袭自会失去生存土壤。
文风即作风,见字如见面。整治公文抄袭,是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治理效能的切入口。期待以这场整治为契机,推动各级干部真正俯下身子、沉到一线,把心思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把精力投到推动发展实处,用内容扎实、言之有物、走心走实的公文,反映真问题、总结真经验、提出真举措,让公文真正成为贯彻政策、凝聚共识、指导实践的权威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