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宗峰
近期,江苏发布统计公报,去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突破“半壁江山”,以50.7%的占比锚定产业转型新坐标。今年上半年,江苏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取得新成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升至51.8%。这些成绩表明,统筹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数字背后是我省锚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的蓬勃气象:全省上下聚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重大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彰显,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持续优化。面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内部风险挑战增多的复杂形势,面对全球产业格局重塑与科技革命浪潮,我省没有固守传统路径,而是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定力,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多措并举推动产业发展向“新”提质,交出了一份“含新量”十足的成绩单。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半壁江山”固然可喜,但也要防范“传统产业不行了”的思想误区。在新近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按规律办事”的角度观察城市产业布局、指出发展症结,“上项目,一说就是几样: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全国各省份都要往这些方向去发展产业?”这启示我们,推动产业发展、经济进步,不能一哄而上发展新兴产业,而是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是,不能对产业发展定位存在错误认识,只看到传统产业大多存在能耗、环保、土地等制约因素,新兴产业增长速度较快、易获得要素和政策支持,而没有看到传统产业可以吸纳大量就业、贡献可观税收,新兴产业、风口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风险与收益尚不明朗等问题。
传统产业是江苏要坚守的基本盘、老家底,江苏一贯重视推动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较好协同。实践证明,在技术升级、设备更新、规模化提升和供应链改造等路径下,传统产业也能做到高效、有为,跟上技术革新步伐。比如,养猪业传统底色深重,但在配备自动环控系统等设备的猪场,几个人可养殖数千头猪;再如,钢铁是传统产业,但我省一些钢企瞄准超高、超强硅钢等技术,取得不俗效益;纺织、服装、化工一般被认为是“低端”产业,但用上“数字大脑”后,生产质效大为提高,形态为之一新。这些都说明,传统产业“拥抱”新技术之后,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改变传统产业形态。江苏很多传统产业正是依靠“老树发新枝”,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最终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在当下,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更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一如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表明,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必须科学把握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辩证关系,既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又注重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较好协同,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