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仲裁委平均办案时长从82.5天降至56天
2024-05-22 08:00: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3月初,扬州市广陵区曲江街道沙口社区居民陈侃(化名)家中着火,楼下邻居也连带遭殃。经社区调解,双方就房屋损失赔偿达成调解协议。但陈侃后来想想自己也是受灾者,损失惨重,一直不愿履约。

社区网格员束手无策,于是打电话请对口挂钩联系社区的仲裁秘书温涛参与二次调解。理清事情来龙去脉后,温涛既从法律角度告知陈侃作为侵权人的责任,又从情理出发讲明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在温涛与网格员的共同努力下,陈侃向邻居支付了部分赔偿金,并承诺会尽快筹钱付清剩余款项,这场令网格员头痛不已的纠纷,一天之间,成功化解。

沙口社区党总支书记曹军说,仲裁员、仲裁秘书精通法律、有公心,仲裁文书具有法律效力,各方都放心。“自从仲裁进了网格,我们处理社区矛盾纠纷时多了一股专业法治力量。”

在扬州87个乡镇街道,都能看到仲裁员的身影。去年9月以来,扬州深化“网格+仲裁”“仲裁员+调解员”治理新模式,百名仲裁员及仲裁秘书下沉全市87个乡镇街道、85家司法所,参与纠纷调处120余起,高效定分止争,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4月25日一早,扬州仲裁委宝应办事处主任黄艳萍照例来到宝应人民法院“拿案子”,这次是24件。

“拿案子”,是指法院接到经济纠纷案件,立案时经诉裁衔接联络站初步筛选,与双方当事人充分沟通协调,在其自主选择的前提下,分流至仲裁解决。黄艳萍说,这个月分流的案件数突破300件,创下新高。

“诉裁衔接好似为诉源治理提供了一个‘减压阀’,在法院正式立案前加一层‘过滤网’。”宝应法院立案庭庭长于健说,民商事案件占了法院案件增量的大头,仲裁在民商事纠纷化解上有专业、高效、保密的独特优势。2021年起,扬州仲裁委宝应办事处在扬州最先探索诉裁衔接工作,分流案件逐年递增,至今已逾千件。

扬州一家藕制品加工厂老板尤中(化名)曾向银行申请70万元贷款。去年年底,因资金流转不畅还不上钱,尤中被银行起诉。案件分流到宝应办事处商业纠纷调解中心后,仲裁员赵玉俊很快梳理出企业无不良信用记录、贷款惠农助农等要点,并结合民商事案件审判经验,耐心引导双方调解。经过反复沟通,双方仅用2小时就当场达成协议:银行同意贷款展期一年,尤中分5期偿还,给企业留了活路。

在赵玉俊看来,解决金融借款、民间借贷案件,这样的结果最为理想。“调解履行率高,费用只有诉讼费一半。不公开审理,也是当事人看重的。”截至目前,去年6月底成立的这家商业纠纷调解中心已分流案件近千件,涉案标的额逾3亿元。其中,“园区管委会与电子科技公司合同纠纷案”入选2023年扬州中院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案例。

如今,诉裁衔接已成为诉源治理的一个有力方案。去年一年,扬州各法院分流至仲裁委的案件有2643件,总标的额6.2亿元,同比增长109.4%、121.4%,有力推动扬州地区民商事一审案件下降。今年一季度分流案件再创新高达755件,涉案标的额3.17亿元。

扬州仲裁委秘书处秘书长张媛媛介绍,扬州仲裁委近年来实施的诉裁衔接、知识产权保护、多元化涉企纠纷解决等7项举措,被列入扬州市优化营商环境任务清单,其中,参与盘活闲置低效土地整治工作入选全省首批护航民营经济典型仲裁案例,探索出一条中小型城市仲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如何让分流案件不回流,考验的是仲裁机构的公信力和服务质量。扬州仲裁委先后出台涉及文书核阅、送达、庭前证据交换、庭审、评议等办案环节的近十项制度,全链条规范办案流程;每月跟进办案进度,平均办案时长从2022年的82.5天降至56天;推进“说理式”办案,促进双方“事心双解”,调撤率达70%以上。“把仲裁与调解两种非诉机制相融合,求出解纷最优解,让新时代‘枫桥经验’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扬州市司法局局长姚爱国表示。

省司法厅一级巡视员张亦军说,新时代仲裁工作将更加主动融入全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大局,积极探索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新路径,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国际经贸合作方面展现更多法治作为。

联合调研组(调研组成员:新华日报社记者 倪方方,省司法厅 侍军宁 李伟 邢媛媛)

专家点评>>>

陈蔚(省委党校法政部主任、教授):

中小型民商事仲裁机构如何有效发挥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一直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扬州仲裁委一方面联合法院、司法局、工商联深化诉源治理、高效解纷,直接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发挥仲裁解纷促和、治理关口前移的优势,在解决复杂的金融、合同、物业、社区邻里等民商事纠纷中发挥作用,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仲裁领域的有效地方实践。期待在现有探索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激活仲裁功能,更好服务地方乃至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