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 宁
11月4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并解读《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意见》以5方面内容、17条具体举措,为我省如何做好“赛事+”大文章描绘清晰“路线图”。《意见》提出,在继续擦亮“苏超”品牌的同时,积极发展和鼓励桨板、匹克球、腰旗橄榄球等新潮运动,“村界杯”“村跑”“村BA”等亦获支持,旨在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能量”和产业“增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赛事体系:“一超多强”、全面开花
江苏着力构建“‘一超多强’、全面开花”的赛事体系。省体育局副局长张海涛介绍,《意见》围绕“办好赛”,在擦亮城市足球联赛品牌、常态化举办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赛事、引进培育高端体育赛事、打造精品户外运动赛事、发展大众特色体育赛事等5个方面下功夫,旨在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一超”,即重点打造全省城市足球联赛这一超级品牌。《意见》明确要“推进联赛专业化、品牌化建设”,优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统筹商务开发,将其打造成“足球运动健康发展、文旅体商融合发展、人文经济互促发展的综合性顶流赛事品牌”。此举意在通过顶级赛事的引领效应,提升全省赛事经济的整体能级。
“多强”,是指在做强足球联赛的同时,大力发展篮球、排球、乒乓球等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赛事,并积极引进培育世界箭联射箭世界杯、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等国际国内高端赛事,形成“一城市多品牌,一县区一特色”的赛事矩阵。
“全面开花”,则体现在赛事类型的广泛覆盖上。从水上运动、航空飞行等精品户外赛事,到“村BA”、飞盘、桨板等大众特色和潮流赛事,《意见》均予以鼓励和支持,推动各类赛事活动百花齐放,让体育赛事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意见》还提出健全赛事熔断机制、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假赌黑”风险监测预警和联合惩戒等,保障赛事经济发展环境门槛更低、风险更小、激励更强。
提振消费:场景丰富、激发潜力
丰富的赛事供给,最终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意见》在拓展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潜力上做足文章。
场景创新是关键。“《‘苏超’IP激发商旅文体消费新活力》获评商务部‘IP+消费’典型案例。”省商务厅副厅长吴海云告诉记者,我省联动打造573个集观赛、购物、美食、互动娱乐于一体的“苏超第二现场”,覆盖重点商业综合体、商场、家电卖场、夜间消费集聚商圈(步行街)等场景。
《意见》进一步鼓励打造集观赛、美食、市集、互动于一体的沉浸式“第二现场”,并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公园、进街区、进商圈”,使赛事活动本身成为消费的目的地。通过“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赛事品美食”等主题活动,实现“特色赛事+苏新消费”的深度融合。“‘十五五’期间,每年将打造10—15个体育消费创新场景典型案例。”张海涛介绍。
《意见》提出推出一系列消费促进政策,如鼓励各地放大票根经济效应,发放体育消费券、开展消费满减活动,探索打包票务、住宿、交通、餐饮以及特色文旅项目,推出文体旅套餐。并特别提出要“分级分类测算体育赛事所需安保力量,科学核定赛场安全容量,提高可售(发)票数量”,这些务实举措将直接增加优质赛事的市场供给,释放观赛消费潜力。
在用地保障上,《意见》提出利用“金角银边”建设相关设施,鼓励利用存量资源建设体育设施,简化审批流程;同时强化人才支撑与规范管理,为赛事经济发展营造优越环境。
产业发展:链条延伸、融合赋能
赛事经济的价值,更体现在对相关产业的强力拉动和融合赋能上。《意见》突出“拓链条”,围绕深化“赛事+文旅”、提升“赛事+制造”、做精“赛事+服务”,推动赛事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更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深化“赛事+文旅”融合发展。《意见》提出,“十五五”期间,我省将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春节和国庆假期户外运动精品线路,每年打造3—5个省级以上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推出10个以上省级体旅融合发展优秀案例。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苏超’赛季期间,全省主场城市比赛日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511.71万人次、同比增长17.38%,其中接待外地游客1440.3万人次、同比增长23.22%;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145.7亿元、同比增长27.1%。”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川用一组数据直观展现“赛事+文旅”成效。他表示,将深化“赛事+文旅”融合发展,构建环太湖、沿长江、沿大运河、沿海的“水韵江苏”户外运动目的地体系,持续办好运动休闲体验季、打造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使赛事活动成为引流枢纽,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等全链条消费。
我省已初步形成苏州户外运动服装、昆山自行车、淮安蹦床、扬州户外用品等体育产业集群。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卢载贵认为,《意见》将有力推动“赛事+制造”强链升级。张海涛表示,《意见》明确将引导体育制造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建设创新研发中心,打造户外运动装备、健身器材等若干年产值3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并助力更多体育企业成为“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
《意见》还提出拓展“赛事+服务”新兴业态。围绕康养、休闲农业、教育培训等领域,不断延长价值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意见》在金融支持上,提出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贷款贴息,探索“苏体贷”、门票收费权质押及赛事保险等工具。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唐志新介绍,截至今年9月末,全省1604家体育重点企业的银行授信金额达2288亿元、同比增长3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