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百万学子逐梦“挑战杯”,三十七个项目现场对接落地
2025-11-04 08:28: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

11月3日, 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南京大学落幕。本届赛事共吸引全国2700余所高校、300多万大学生参与,经过层层选拔,来自472所高校的1283件作品在决赛同台竞技,展现出当代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

与往届不同的是,在这座坚实的“学术擂台”旁,江苏搭建了一个更广阔的“产才融合”舞台,将这场顶尖的学术比拼,延伸成为优秀人才、创新项目同地方产业深度对接的“第一现场”。

“1+6”体系,构建引才留才“强磁场”

赛场内外,一个以赛事为圆心、向产业与城市辐射的“强磁场”正在释放强大引力。江苏创新打造的“1+6”体系——以赛事本体为“1”,延伸出青年人才招聘会、项目对接会、青年发展型城市推介、“人工智能+”擂台赛等六大活动,共同构筑起引才留才的完整生态。

本届“挑战杯”首次设立“人工智能+”专项赛,在南大仙林校区与建邺区同步举行,成为观察前沿科技与产业需求融合的重要窗口。在该赛道上,南大参赛团队表现抢眼,斩获7项特等奖,数量居全国首位。

专项赛擂台上,企业带着真实痛点“出题”,高校团队轮番登台“揭榜”。浙江华海药业的赛题刚一发布,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支团队便迎难而上。“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商业化路径清晰吗?”企业提问直击要害。同济大学选手张旭东沉着应答:“我们已将需求拆解,每个模块都对标企业现有的研发管线。”

多项特等奖项目凸显“AI+”赋能实效:在文脉传承领域,“AI赋能文脉传承”团队通过智能处理古籍文献,将原本耗时数月的工作压缩至30天,高效支持中小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在气象预报方面,AI台风定强模型已应用于中央气象台等业务单位,为台风定强和预报提供重要参考;在现代渔业中,“智慧海洋牧场监测系统”借助无人艇与星载边缘计算,实现海洋牧场的全覆盖、实时智能监测……

赛场之外,创新活力涌动。青年科技创新成果微展示区内,体验建邺区企业研发的开天眼无人机,品尝香气四溢的机器人手冲咖啡;青年发展型城市推介区内,人才补贴、创业启动资金等政策引得青年们驻足咨询。南京江北新区团工委的展位被围得水泄不通。“我们从领军人才到大学生都有专项政策,租金补贴、创业奖励,甚至创业失败也有兜底补贴!”工作人员杨钦热情介绍。来自武汉的选手徐晟杰听得心动:“这里的生物医药产业氛围,让我真想一毕业就来!”

赛场直通职场,120家企业现场揽才

赛场内,创新项目轮番路演,竞技正酣;赛场外,企业展位前排起长队,学子们带着研究成果与人力资源负责人热烈交流。当“挑战杯”的科创火花遇上招聘会的职业机遇,一场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奔赴”热烈上演。据统计,当天现场用人单位共收取简历、现场面试超3000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人数600多个。

同步启动的“全国学子聚江苏”青年科技人才专场招聘会上,120家优质企业携7000余个就业实习岗位现场揽才。其中,央企、上市公司、“小巨人”企业占比超75%,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前沿领域,为参赛学子铺设了一条从赛场直通职场的快速通道。

京东集团一次性释放1000多个技术及管培生岗位。“我们专门为‘挑战杯’学子定制了TGT、TET等专项计划。”京东校园招聘负责人表示,“这些学生在比赛中展现出出色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项目经验,正是我们寻找的未来技术骨干。”

先声药业展位前,来自河南的参赛选手范克峰与企业代表热烈互动。“公司不仅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首年免费住宿,还设计了系统培养路径,让我们能跟着高管学习成长,非常吸引人。”范克峰说。先声药业人力资源负责人王易军也透露,“选手们的专业背景和项目经验,与企业医药研发、市场营销等岗位高度匹配。”

本次招聘会不仅是企业精准引才的新尝试,也成为江苏企业面向全国青年招才引智的重要窗口。国家电投江苏生产监控调度培训中心综合部副主任赵颖对这场“嵌入式”招聘倍感惊喜,“这是第一次把招聘展台搬进‘挑战杯’现场,效果超出预期!”谈话间,来自上海、湖南等地的高校学生已在现场完成简历投递和初步意向洽谈。“现场还有不少省外高校的老师前来问询,邀请我们未来进入高校开展专场招聘,这为企业打开了跨省引才的新窗口。”赵颖说。

全程服务陪跑,37个项目对接落地

一场国家级学术赛事,正成为江苏引才聚智的“超级链接”。据组委会统计,本届“挑战杯”期间,通过项目对接与青年技术经理人团队的精准匹配,已有37个项目落地,超60个项目初步达成转化意向,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

“不能让好项目比完赛就‘躺平’。”技术经理人王阳道出江苏“主动出击”的策略。赛事前夕,他与江苏团省委团队奔赴全国多地高校,开展了一场“提前预热”的精准对接。“我们不仅要了解项目的创新点,更要摸清他们的落地堵点——是缺资金,还是缺产业链配套。”王阳说。这种“问诊式”对接初见成效:徐州某高校项目被匹配至宜兴,浙江一所高校的生物医药项目也借机推进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合作。

项目对接转化会现场,签约捷报频传——

“从昨天初次对接,到今天现场落笔签约,前后不过24小时!”南昌大学教师俞金华团队的无人机项目,成功与安徽绿丞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江苏团省委把我们的项目视频、PPT推给技术经理人团队。”俞金华回忆,企业看到资料后立即表达兴趣,双方初次接触后,企业代表实地查看无人机演示、深入交流技术细节,当场敲定合作。“聊得特别投机,没什么犹豫的,当场就签了!”

另一边,西南交通大学陈德老师手握刚签好的协议,信心满满:“你别看这设备模样普通,却能把精度卡到毫米级!”他们团队研发的技术正式与南京沐杰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敲定合作。更让团队惊喜的是,刚签完字,现场又有两家园区主动上门洽谈,“都是想实打实落地的,比意向更具体。”陈德坦言,苏州工业园区直接承诺提供30万元资金,“没别的要求,项目好就放手干。”

“对接不是‘一锤子买卖’,我们要做项目的‘全程陪跑员’。”王阳表示,在落地转化会议上,主办方设置签约环节,并承诺后续提供从代工对接、政策支持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全流程服务。

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投资总监张狄也向全国青年团队发出邀请:“南京已准备好全方位的支持。”他所在机构管理着总规模20亿元的天使基金群,已在全国高校投资10余个早期科技项目,覆盖未来能源、具身智能等赛道,总投资额突破1.2亿元。其“投孵结合”模式,正是要补上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希望将赛事的‘短期热点’,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动能’。”团省委负责人表示,未来的竞争是创新生态与服务的竞争。“我们不仅要引得进,更要通过全链条服务、完善配套和宜居环境,让青年人才和项目留得下、长得好。”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