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力援疆激活边疆创新动力源
2025-07-03 07:29: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通讯员 李向阳 李涛

6月25日,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协调支持的“伊犁河谷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交流研讨会”在伊宁召开,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专家团队、伊犁州农村能源环境工作站及各县市的业务骨干、相关中药材加工企业的代表等100余人,共同探讨伊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像这样由江苏援伊组织的干部人才培训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共同勾勒出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干部培训工程“多点开花、精准滴灌”的立体图景。

伊宁县2025年优秀乡土人才培训班结业仪式近日举行。这场由江苏援伊·南通工作组支持的研学活动,将“千万工程”经验与文旅融合理念分解为10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实地考察课,学员们在东麦窑村学习“围绕产业抓党建”,在现代农业基地见证精准灌溉系统如何提升亩产。这种“课堂+田间”的培训模式,与江苏援伊·泰州工作组为昭苏县定制的“云端课堂”形成互补——泰州市委办公室专家通过视频连线,以“专报五有标准”为切入点,为基层干部构建起公文写作的“坐标系”,通过系统化指导提升学员撰写高质量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这些举措背后,是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联合伊犁州党委组织部开展的“选苗—育苗—壮苗”全链条培养机制:在伊宁县,江苏援伊·南通工作组精准筛选出的27名学员,正成为推广粮油作物新技术的“田秀才”;江苏援伊·泰州工作组则请来专家建立“云端授课+线下实训”的持续赋能体系,提升昭苏干部工作水平。

这种跨区域的“双向奔赴”机制是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苏韵伊情干部培训工程的创新之举。正如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干部人才组组长、伊犁州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方元庆所言:“我们既要送出去‘取真经’,更要建机制‘育本土’。”翻开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干部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培训学员的选拔过程堪称严苛——组织部门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从经济管理、乡村振兴、现代农牧等重点岗位中筛选出专业骨干,再按“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潜力”三维标准建立培养库。

这种精准滴灌的培养模式,在伊犁州已形成规模效应。数据显示,自2023年4月以来,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实施智力援疆项目100个,投入资金6.04亿元,培训干部人才11.2万人次,其中县乡基层干部占比达95%。

更值得关注的,是“双向赋能”机制:一方面,262名伊犁经济领域干部连续3年赴江苏省级产业园区学习锻炼,促成295个项目落地,到位资金超百亿元;另一方面,900余名江苏教育、医疗、规划、文旅、农业系统等领域专家柔性支援伊犁,有力提升了受援地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能力。这种“引进来教”与“走出去学”的结合,让特克斯县参训学员在安吉余村考察时突发灵感——将喀拉峻草原的旅游资源与数字技术结合,设计出“智慧牧场打卡系统”,预计可将游客接待效率提升3倍。

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的培训创新步履不停。在伊犁州,5个涵盖卫生、科技、农业等领域的“小组团”援疆项目入选自治区首批计划,依托共建“培养基地”,近700名新型技能人才破土成长。盛夏的阳光洒在特克斯八卦城的城楼之上,35名即将奔赴中央财经大学培训深造的经济领域干部,已将一份特殊的“作业”收入行囊——用所学知识绘制家乡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线图”。在伊宁县,南通工作组正对接后方乡村文旅资源,筹备新一轮的主题培训;昭苏县的“云端课堂”又新增了前沿课程……从高校课堂到伊犁草原,从理论学习的不断更新到产业升级的实践探索,江苏援伊培训工程以“扩量提质”为双翼,将每一粒培训的种子播撒在边疆沃土,让它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参天大树。

作者:  编辑:颜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