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上“链”出新“丰”景
2025-10-11 09:32:00
来源:镇江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朱浩滕庆海

本报通讯员刘洋

金秋时节,句容市茅山镇的田野铺开丰收画卷。丁庄万亩葡萄园里,果香犹存;蔡门村的秋玉米迎风摇曳,预计农民夏秋两季收入将超去年;东霞大米、丁家边桑葚持续热销……这片土地上的丰收喜悦,背后是茅山镇党委精心培育的“长在田野中”书记项目。以党建红链串起产业金链,这个秋天,乡村振兴的硕果挂满枝头。

书记项目年年有,如何创新是关键。今年,茅山镇立足本镇农业资源禀赋,实施了“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打造农业新生态”的书记项目方案,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作用发挥在产业链上。

支部领航,在产业链中锻造发展“硬实力”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基层党组织的谋划是产业发展的“定星盘”。近年来,茅山镇无论是丁庄葡萄产业的出新,还是蔡门玉米产业的兴起,以及东霞米业、丁家边桑葚的发力,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通过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链”出了一片发展的新天地。

“今年春天栽种的110亩鲜食玉米已全部采收入库,销售情况良好,本月底前还有200亩鲜食玉米要采收。”蔡门村党总支书记袁佳告诉记者,今年种的“牛奶”“小红玉”玉米,口感好、单价高,已上架盒马鲜生和平安保险车主商城,蔡门村今年打造出鲜食玉米种植加工全产业链,玉米产业能为集体增加70万元收入。

东霞村通过创新土地股份合作社,以责任田入股、土地分红及二次分红的模式,在2000余亩“南粳”“沪软”的优质稻田中实现逆袭。如今东霞村种销产业链已形成,东霞品牌大米借力订单农业和直播带货销往全国各地。今年村集体营业收入将突破150万元,农民的分红也随之增长。村党总支书记林建中告诉记者,把党建紧紧“链”在产业链上,再在产业链上锚定“绿色融合”,让稻米产业“链”出了“黄金附加值”。

为持续释放组织引领效能,茅山镇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发展相融、愿景相同”的原则,按照“一村一产业、一业一支部”和“强村引领、弱村抱团”的思路,实现共同发展。丁庄村将种植葡萄的理念和经验分享给附近的3个村,蔡门村与地理条件相近的两个村联合发展玉米产业,推动形成了“抱团发展”、全镇“一盘棋”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乡村振兴筑牢了“硬堡垒”。

科技引领,在产业链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广农业新科技,让农产品更有“钱景”。在今年的书记项目中,茅山镇党委把科技引领作为项目的重要考核指标,通过新科技的加持,让老品牌焕发新生机。

丁庄村种葡萄几十年,今年村党委在葡萄产业中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邀请南农大教授房经贵与合作联社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智能大棚,全村今年将有2000亩智慧大棚投入使用,果农们在家用手机就可以种植管理自家的葡萄。

葡萄产业研究院院长芮东明带领团队在基地进行新品种种植技术攻关,已成功培育出多个新品种,其中“丁庄紫”品种具有早熟、果型美、风味独特等优点,一经问世就赢得市场青睐。百果园南京区域负责人现场品鉴后,当即拍板包销明年全部产品。

蔡门村“牛奶”玉米一根卖到11元,高单价的底气源于好的品种和种植技术。该村与省农科院袁建华团队合作,在专家的指导下种植的所有玉米达到鲜食玉米的高标准。目前,蔡门村与省农科院签订协议,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试种了1200个品种的玉米。与此同时,蔡门村还攻关解决了受气候、水土影响玉米口味不佳的技术难题。袁佳说,蔡门玉米发展虽起步晚,但科技的支撑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现在许多玉米种植基地和农科院派人来村里参观学习。

丁家边村的桑葚种植这两年进入了瓶颈期,村党总支书记徐涛带领村干部开启了桑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为提升产业的“含金量”,他推动建设了60亩精品采摘园,联合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江苏大学专家团队,制定地方种植标准,培育出“金香甚”“白珍珠”等15个果桑新品种,标准化种植技术惠及全村果农。

党群联动,在服务产业链中凝聚合力

党建与服务的融合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茅山镇党委多方推动涉农产业链党组织联建基建,各支部通过“主题党日”“一线工作法”等机制,让党员干部服务下沉到产业最前沿,持续释放基层党组织服务产业发展的动能。

丁庄村党委成立的“党员助农先锋队”,每年开展技术帮扶100多次,党员骨干深入田头指导200多场,在葡萄种植的节点为果农解决各种难题。丁家边村党总支建立“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服务模式,在技术指导、规范销售上做足服务文章,今年全村桑果收购单价增长10%。

东霞村通过农机服务队,面向大户及周边村开展社会化服务,建设谷物烘干中心项目,满足本村及周边地区农户需求,每年烘干量达3000吨,丰富了稻米产业链条,同时也增加了集体收入。

一条“党建链”,激活一片产业,带富一方百姓,更“链”牢了党心民心。茅山镇党委书记郭露说,在茅山镇,党建不是抽象名词,而是田间地头的新技术课堂、村民账本上的增收数字,更是党员干部转作风、解难题、促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