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韦岗,雷霆首击燃江南
2025-07-25 07:53: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薛诚 卢晓琳

进入盛夏七月,位于镇江市润州区的新四军韦岗抗战纪念馆的讲解员沈小保每天“连轴转”。7月9日中午,刚送走几位参观者,他又匆匆走向门口,迎接新一批来自扬州的学生。“到了暑假就特别忙,今年到现在接待量已近30万人次,每天至少要讲两三场,近期更是迎来了参观热潮,感觉到大家的红色情怀越来越浓!”这位值守此地数十年的中年人擦了擦汗,激动地对记者说道。

馆内人头攒动,窗外葱郁山岭——这里距离镇江市区西南15公里,背靠高骊山,直面赣船山,道路蜿蜒、地势险要。87年前,这片山野见证了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的第一声惊雷,由粟裕率领的新四军先遣支队,以一场干净利落的伏击战,提振了广大人民的抗战情绪,为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首战告捷,先遣部队插入敌后

“1938年春,侵华日军以华中派遣军3个师团的兵力沿津浦铁路北进,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发出一系列指示,要求新四军抓紧有利时机,深入敌后,积极主动开展抗日游击斗争,创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当年4月底,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向苏南敌后挺进。”随着沈小保的讲解,记者和现场观众一起走进韦岗战斗的历史——

先遣支队初到江南敌后时,发现群众情绪普遍低落,对人数少、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寇的新四军更是缺乏信心。粟裕在干部会上说:“仗是一定要打的,一定要打好。首战必胜,这是关系共产党、新四军的威望,关系到能否鼓舞江南人民抗战信心的大事。”

恰在此时,粟裕接到新四军军部转来国民革命军第3战区命令,要求破坏南京到镇江间的铁路。离任务地点不远的韦岗进入他的视线,这里是南京到镇江之间的交通要点,也是日军车辆的必经之地,四周岗峦起伏,树林茂密、道路狭窄——正是一个打伏击的理想战场。

于是,铁道破袭成功后,先遣支队一鼓作气,抽调6个步枪班、1个机枪班和1个短枪班,组成伏击战部队。1938年6月17日凌晨2时,参战部队冒雨向韦岗进发,一部担任句容方向警戒,做好截击来援敌人的准备,大部则隐蔽在山间公路两侧。

展厅的图文资料和光影课堂,还原了这场伏击战的经过——早上8时左右,眼见日寇军车从镇江方向驶入赣船山口,进入火力网,粟裕一声令下,战士们机、步枪齐发,火舌喷涌,先后将3批日寇军车截停在公路上。整场战斗仅持续40分钟左右,击毙少佐土井、大尉梅泽武四郎及以下日寇10余名,击伤数十名,击毁汽车4辆,缴获一批军用品。

首战告捷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大喜,赋诗道:“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这首诗,如今刻在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上。

信心如星火燎原,新四军就此打响江南敌后抗战的如潮攻势。

薪火不熄,英雄之名穿越时空

“从前人们的印象是‘来韦岗纪念碑不需要带着鲜花,因为没有人牺牲’,其实这是不准确的。”镇江市史志办史志人才库专家孟宪威研究韦岗战斗多年,通过实地走访和文献考证,挖掘出此次战斗期间两位牺牲者的故事,让英雄之名重焕光芒。

在闽北参加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老战士温国德,当年率第三支队侦察连参加新四军先遣支队,任连长。韦岗战斗中,他与日军少佐土井殊死搏斗,惊心动魄。

陈毅在《纪念我们的死者》中这样写道:“在先遣队第一次有名的战斗中,解决敌酋土井少佐,也是从马路纠缠,滚到水田内,夺过敌人手中的军刀,才将敌酋刺死,水田为赤。这是三支队的温参谋开辟了这个光荣的先例。”

韦岗战斗结束当晚,参战部队撤至句容白兔,在搏斗中负伤的温国德被抬到宿营地后,终因伤势过重牺牲。水田赤血,见证着这位战士的英勇无畏。

先遣支队第二连第一排第一班班长钟辉春是韦岗战斗的另一位牺牲者。伏击部队冲上公路后,日军大尉梅泽武四郎躲在被击毁的汽车下顽抗。战斗中,钟辉春不幸中弹,尽管战友们很快将他抬上担架转移,但由于流血不止,钟辉春牺牲在途中。

在新四军韦岗抗战纪念馆到红色研学课堂之间,新修建了一条石板路,道路两侧陈列着所有知道姓名的战士的生平事迹。不过,颇为遗憾的是,参加韦岗战斗的七八十人绝大多数是无名英雄,目前通过考证可以确认姓名的只有27人。

“这一战,可谓英才济济、将‘星’闪耀。”孟宪威说,留下姓名的韦岗战斗新四军参战人员中,4人后来成为开国将军,他们是大将粟裕,上将钟期光和少将张铚秀、童炎生,14人成为开国校官,其中大校8人,上校5人,中校1人。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韦岗战斗新四军参战人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应该是牺牲在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和人民解放的战场上,随着岁月流逝,已难以寻踪。

山河为证,精神不灭。1984年初,童炎生受粟裕生前嘱咐和镇江市委的委托,带病登上当年伏击日寇车队的山头,选定“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的碑址。如今,高达25米的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巍然矗立在高骊山麓,诉说着那段岁月中的顽强抗争。无名英雄们从未远去,他们的鲜血汇入了民族历史的长河,和那些留下姓名的战友们一道,永远为历史和人民所怀念。

热土新生,奋力续写振兴新篇

烽火散去,和平年代的韦岗因地处偏僻、少有人光顾,逐渐沉寂。不过,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与生态休闲的融合发展,这里热度“重燃”,来访游客逐年递增。两年前,韦岗街道韦岗村成功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

在风景中触摸历史,在行走中传承精神。“过去游客多是六七十岁以上的银发族,现在学生成了主力军。最近有对来自南京的年轻父母告诉我,本来准备带孩子去游乐场,孩子主动提出‘来老师说过的韦岗战斗纪念碑看看’,还专门带了笔记本记录历史。”沈小保说。

润州区韦岗街道组织、宣传、统战委员刘伟告诉记者,“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曾是韦岗的旧貌。近年来,在关停水泥厂、小型石灰窑、石子厂等扬尘污染较重的29家企业后,这个村庄迎来蜕变。西古河、船山河重现水清岸绿,成为周边城市居民的红色旅游、登山探险、露营休闲热门打卡地,去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

更深刻的变革体现在乡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刘伟介绍,韦岗村集体探索“党委+合作社+企业”新模式,去年经营性收入猛增38.4%。眼下,韦岗片区与官塘创新社区联动提速,正在聚焦新能源与智能产业,推动传统采矿小镇向智能制造转型。从战场到课堂,从矿区到景区,韦岗的每一次转身都在诠释胜利的新内涵。

斜阳为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镀上金辉,一群登山游客将野花轻轻放在碑座。在长三角户外爱好者心中,韦岗背依的高骊山有着“山之魂”“最美行走山脊”“最值得攀爬山峰”等美誉,登山者常在纪念碑前驻足。

“韦岗战斗为何能成为经典战例?”中共镇江市委党校教室里,教师殷亚伟的问题引发学员深思。殷亚伟告诉记者,作为新四军抗战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韦岗战斗以其“挺进江南、首战首胜”的历史独特性、精神价值的可延展性、资源载体的丰富性,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素材。

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前,又一批党员参观者在这里举起右拳。那挺进敌后的无畏战略、染红水田的滚烫赤血、无名英雄的无声牺牲——此刻,尽数汇入拳心滚烫的誓言,化为砥砺前行的永恒力量。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