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谢意 记者 默然
7月29日,我市举行第四场“聚焦‘四个着力点’ 全力冲刺决胜‘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全面介绍我市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下一步工作举措。
教育:好学校就在家门口
今年以来,全市教育系统锚定现代化教育名城建设目标,全力冲刺决胜“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市教育局副局长邵学云介绍,首先是坚持扩优提质,提高教育资源配置与人口变化的契合度。
推进优质资源建设。开展新一轮中小学及幼儿园布点规划修编工作,有效应对学龄人口“排浪式”变化。实施8所中小学新(改、扩)建设项目,广陵经开区九年一贯制学校、育才小学福运门分校、生态科技新城实验中学等一批硬件好、环境美的新优质学校秋学期即将投用,将新增公办学位8640个。同时,成功设立扬州职业技术大学,全市本科高校资源得到扩充。
优化资源供给结构。推动学前教育托幼一体化发展,改造提升可提供普惠托育服务的幼儿园47所,全市超过一半的幼儿园可提供托育服务,提供托位4075个;实施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组建市区三大实体型义务教育办学集团,全市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比例达95.3%。稳步提高普通高中招生占初中应届生源比例,满足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美好期盼。
有力实施“两项创建”。坚持以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两项创建”为抓手,推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建强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宝应县、高邮市已创成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4地通过省级现场考察;5地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现场考察,教育优质均衡水平进一步提升。
其次,坚持质量立教,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品质的满意度。
完善“五育并举”机制。实施“运河思政·百校百馆”协同育人行动,170所学校与各类场馆结对共建,为6.2万余名师生开设“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落实“2·15专项行动”,义务教育学校安排“每天一节体育课”,课间休息15分钟;开展“五个一”美育浸润行动,推动高雅艺术、非遗“进校园”。推进全学段教研赋能,出台《扬州市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促进“五育”质量同步提升。
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深入推进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常态化举办“家长学校”,市级举办“家长课堂”32场,组织“我爱扬州好地方”综合实践活动,为1万余名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同步推进“馆校协同、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网教同向、科教同行”八大教联体建设,惠及广大学生家长。
实施“双元制”改革。全域推进职业教育“双元制”改革,出台《“双元制”人才培养指南》,在全市职业院校遴选建设首批40个“双元制”专业,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成立扬州市康养产业产教联合体,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第三,坚持优化服务,提高教育民生实事的惠民温度。
改善硬件设施。全市中小学实现教室空调配备、照明条件达标全覆盖。2024年以来,先后推动186所学校体育运动场地面向社会开放,53所学校建成候学驿站。在1000人以上规模学校投放78台AED。在全市重点水域投放近2500套防溺水“三件套”。全市乡镇(街道)实现老年教育机构全覆盖,助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强化学生关爱。深入实施“润心赋能”学生关爱行动,为特殊学生群体实施“一人一专班”式跟踪关爱,在主城区设立“润心驿站”5个。完成学生视力监测41.3万人、脊柱侧弯筛查3.9万人。为1574名特殊困难学生提供营养餐,实施精准帮扶。
开展集中整治。全市中小学幼儿园100%建成“清洁厨房”,推动11所校外供餐学校转为自主经营食堂。学校食堂100%接入市食品安全公众服务评价共享平台,实现“网上监管”“看娃吃饭”。通过建章立制和“四不两直”检查,全面加强对征订教辅、购买校服等领域的监管,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邵学云说,6月2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大会,进一步确立了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名城的奋斗目标和实施路径。下一步,全市教育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教育大会精神,更高标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高质量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更高水平办好教育民生实事,在促进共同富裕道路上展现更强教育担当。
就业:招才引才打造“就业友好型城市”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增收是共同富裕的关键。近年来,市人社部门紧扣“好地方、好就业”主线,统筹推进稳就业、促创业、强技能、提收入等重点工作,为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筑牢根基。
市人社局副局长何中甫介绍,近几年我市不断强化就业政策支撑,今年先后推出全国首部地方性高技能人才发展促进条例立法,出台《扬州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十条措施》,发布了鼓励外地人员来扬就业、鼓励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支持开展劳务协作、支持技工院校引留更多生源等10条大力度政策举措,推动形成更加健全更加完善的就业支持体系。
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强化产业与就业协同联动,围绕我市“613”产业体系,聚焦重点企业,今年为我市6.11万家参保单位减收失业保险费1.1亿元,向3.8万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1.8亿元,向2711家企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1080万元,为2409家企业落实“苏岗贷”60.3亿元。积极赴陕西榆林、新疆伊犁、青海海南州开展劳务协作,定期调度受中美贸易影响较大的外贸企业用工情况,全力扩岗位、稳就业。同时,精准搭建企业与劳动者供需平台,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零工夜市进社区”等各类主题招聘活动429场,上半年采集发布就业岗位13.1万个。
做实重点群体保障。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作为重中之重,从岗位推介、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服务以及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面着手。今年以来,全市新增来扬就业创业大学生1.2万人,推动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1万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53万人。此外,积极培育本土特色劳务品牌,拓展就近就业渠道,促进各类劳动者就业增收。
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等四创联动的支持体系。推进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建强创业指导专家团队,打造特色创业沙龙品牌,今年我市以“创意+技艺”为主题,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沙龙活动10期,目前还在积极筹建“人才会客厅”实体项目,建成后将面向社会定期举办各类普惠性创业培训班次。
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着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深入推动“技能照亮前程”。在全省率先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企业新型学徒1.7万人,相关经验在全省推广。积极匹配全市“613”产业体系,加大力度培养紧缺型技能人才,开展数字技能类培训1万余人次。
打造就业友好环境。持续推进基层服务载体提质增效,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55个、今年新申报21个,实施新一轮就业公共服务公益创投项目22个。推出高效办成“就业困难认定和补贴一件事”,探索打造人社“百事通”综合咨询专窗。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权益保障,持续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更好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益。
何中甫表示,下一步,市人社部门将以“就业友好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持续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拓宽增收渠道,加快推动政策落地,全力挖掘就业岗位,精准实施就业帮扶,深化就业技能培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民生:低收入人口全层级覆盖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结民心。
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倩桦介绍,近年来,民政部门将困难群体保障作为基础性工程,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按照困难程度分层、救助内容分类、动态监测预警的思路,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
首先,聚焦制度建设,推动低收入人口全层级覆盖。
健全低保制度。出台《扬州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扩大了“单人保”保障范围,提高了低保家庭人均金融资产标准,扩大了收入扣减或者豁免的范围。文件明确低保标准应在上年度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30%—40%之间,2025年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月人均830元统一提高到月人均893元,达到我市上年度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32.99%。
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出台《扬州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试行)》,取消了急难型临时救助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细化支出型临时救助认定条件,救助金额最高可达到30个月低保标准,进一步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
健全救助体系。出台《关于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的若干措施》。优化救助政策,健全分层认定体系,提升专项救助工作效能,探索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模式,实现多部门联动救助。
其次,聚焦机制创新,推动救助能力全纬度发展。
建立社会救助容错免责机制。联合纪检部门明确了社会救助工作中在救助对象调查认定、动态管理、保障金追回、改革创新实践等环节出现失误时的10种情形可给予容错免责,为基层民政干部履职尽责提供政策支撑。
建立社会救助“一事一议”工作机制。对因困难情形复杂等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现有救助政策难以解决的13种情形可通过“一事一议”,开展低收入人口身份认定以及临时救助、困境儿童救助,为基层在社会救助领域履职尽责、创新实践提供政策保障。
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强化数据赋能智能预警。与医保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通过大救助系统建设主动预警功能模块,包括医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预警,及时发现潜在的困难群众,根据预警信息,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相应救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建立特殊困难群体巡访、监测、救助、关爱、应急一体化服务机制,明确了7类重点关注对象和5项巡访救助服务保障措施,对低收入人口开展常态化巡访关爱。
第三,聚焦优化服务,推动服务效能全方位提升。
推动服务类救助试点。出台《扬州市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根据困难群体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巡访探视、康复训练、送医陪护、助餐助浴助洁等服务,对3.2万低收入群体开展服务类救助需求摸排。
持续探索多元救助模式。深化“慈善+救助”综合帮扶力量,开展为低收入人口购买医惠保、困难群众高温用电一次性补贴、低保单人户和特困人员住院照料护理补贴等慈善救助特色项目。连续4年引导慈善资金为全市低收入人口中的大重病患者等近3万人次购买“江苏医惠保”,减轻患病家庭的疾病医疗负担。建立困难家庭高温防暑用电一次性补贴机制。
拓展联合救助协作模式。联合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执行+民政”联合救助,协同解决部分困难群众因案件执行不到位,生活陷入困境,仅靠单一的救助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复杂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