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此“景”生万物
2025-11-14 09:14:00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  】【打印

深秋的锡城,“场景创新”热力升腾。

11月13日,无锡发布“无限锡引,能碳未来”第三个城市级超级场景,再度落子场景创新大棋局。这是继今年5月“无限锡引,零动未来”、8月“无限锡引,焕新未来”两大超级场景后,无锡在场景创新赛道上的又一次纵深推进。由从无到有的前沿探索,到从有到新的存量焕新,再到迈向能碳未来的绿色转型,三大超级场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透露出一座城市以场景牵引创新、重塑发展动能的内在逻辑。

场景,是链接技术与市场、研发与产业的核心桥梁。如果说好的技术是金子,那么场景就是那块“试金石”,在检验研发成色的同时,二者一结合,往往能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要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展开部署,将场景应用工作置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突出位置。

“政策东风”遍吹之前,无锡早已提前布局。

走进三国水浒城景区,无人机翩然升空,化身摄影师将“赤壁战船”的雄姿与太湖的潋滟波光框入镜头,帮游客拍出构图完美的打卡照;闲暇时又能充当“巡检员”,沿着景区步道排查安全隐患,用科技之眼守护平安。漫游南长街,东方尚饮的AI智能饮吧里,一只灵巧的机械臂递上热气腾腾的咖啡,带来兼具口感与健康的智能新体验。百年企业无锡一棉的车间里,巡游式自动接头机器人、装卸机器人穿梭于纱锭之间,打造多种机器人共用的智慧工厂……一幅幅充满未来感的画面,正是无锡“全域皆场景”的生动缩影。从文旅到制造,从街区到工厂,整座城市化身“创新试验场”,技术在这里落地、迭代、成熟,最终反哺城市发展与民生改善。

场景创新多点开花,为何是无锡?答案藏在对场景工作的前瞻布局和久久为功的系统推进中。早在2021年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无锡便提出要“打造一批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医院、智慧校园等应用示范场景”“形成纵向贯通、覆盖各领域的城市运行智能管理场景”,此后历年历次市委全会和市两会更将场景建设写入城市发展的年度议程。

今年1月无锡市场景创新大会召开,揭牌无锡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联动各领域生态资源;3月,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场景创新的实施意见》,明确全市“5+3+X”场景应用体系;年内还将发布《无锡市支持场景创新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财政资金赋能场景创新……一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推动无锡在应用场景打造的征途上稳步快跑。

从“零动未来”到“焕新未来”再到“能碳未来”,场景应用的浪潮,为何总在无锡迭代翻涌?把机制作为发展的骨架,无锡在全省率先构建“1+8+X”场景创新工作机制,在市级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实体化运作的基础上,成立8个区级分中心,形成覆盖全市、贯通区县的协同网络。以载体为支撑,布局7个场景创新共创基地和4个特色园区,场景创新的“四梁八柱”稳步筑成。从配套活动上链接,常态化开展“场景π”系列专题对接活动,聚焦低空经济、智能无人车、AI新零售等特定场景方向,聚合场景机会与场景能力。一套从挖掘、对接、验证到推广的全链条服务,让场景创新有章可循、有平台可依、有资源可用。

场景的搭建,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多方协同、资源整合的“团体赛”。作为全国首批开展多点场景打造的城市之一,无锡打造全域场景创新试验场,构建起“独立场景—多元场景—超级场景”三级体系,形成从点状突破到系统集成的完整链条。以新发布的“能碳未来”超级场景为例,15个独立场景方向,为先进光伏、新型储能、近零碳改造等细分技术寻找落地机遇;通过组合式创新,形成了横跨能源系统、工业制造、城市生活三大领域的多元场景生态,最终构建起具有全局引领性的超级场景。

开放创新的场景生态,正吸纳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无锡的“场景朋友圈”。“无限锡引”系列超级场景成功吸引北京梅卡曼德、上海傲鲨智能、深圳亿维智形、杭州趣链科技等69家来自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等前沿领域的优秀外地企业来锡洽谈交流,一条以场景为纽带、以生态聚企业的招商新路径愈发清晰。

“场景工作是更高层面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能够加速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实现从1到10的跨越。”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吴意中介绍,三大城市级超级场景契合了国家打造新领域新赛道、高价值小切口、跨领域跨区域场景的指引;“能碳未来”超级场景的发布,更契合了国家政策意见对清洁能源领域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应用场景的要求。

今年以来,无锡已发布两批市级场景清单,开放85个场景机会和192个场景能力;1—10月,共推动80个场景项目落地合作,合作金额突破40亿元;连续举办3场市级场景创新供需对接会,参会企业超400家;全市各级共开展100余场场景对接活动,服务企业超1500家……一批批硬核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一个个跨界场景从构想变为现实,无锡正书写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在“全域皆场景”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龚燕、实习生 陈歆怡)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