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化魅力 “光影不散,余温长存”
2025-11-03 09:26:00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  】【打印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静

当“留左大鼓”的120声鼓点在朝天宫大成殿前震荡,堆金画《凤栖梧桐》的流光映照着百年影史,2025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以“电影·表演·人民”为主题,在南京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场盛会,不仅让六朝古都成为星光焦点,更在城市肌理中刻下深刻印记,为南京带来了文化传承的新路径、精神共鸣的新载体与城市形象的新表达。

文化根脉的现代表达:让历史成为活的布景

艺术周最精妙的创造,在于将南京的历史文脉转化为可感知的光影场景。11月1日上午,开幕式选址朝天宫,600余年宫阙以“德配天地”坊为序章,让艺术家们站在丹墀下重温初心,桂花香与胶片味的交融成为最生动的时空注脚。

11月1日晚,月光爬上熙南里的马头墙,青砖黛瓦在灯笼微光中晕出古韵。青砖回廊瞬间化身沉浸式剧场:京剧武生传授的枪花技艺与电影动作设计遥相呼应,剪纸、绒花摊位前的市井烟火为影视创作提供灵感,“两代黛玉”同台吟唱的越剧选段,则让传统文化在光影见证下完成传承。

现场群众更是里三层外三层,“蹲”老戏骨的快乐与沉浸式感受南京市民热情的快乐,在这里奇妙地融合着。

这种“非遗+影视”的融合并非刻意嫁接,而是南京文化基因的自然流露——正如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陆川的《南京!南京!》早已证明,这座城市的每一块砖、每一条河都是天然的剧情载体。

精神共鸣的时空锚点:在历史现场照见初心

11月1日,当百位电影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祭广场鞠躬默哀,在史实馆写下“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题字,当《拉贝日记》的诵读声与《紫金草向阳生长》的童声交织,艺术周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11月2日举行的长江江豚保护公益行,则将对生命的敬畏从历史延伸至当下生态。当日上午,“长江之恋”游轮从五马渡启航,载着100多位参加2025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的电影人,开启了长江江豚保护公益行。

“我小时候也曾在中山码头坐轮渡,但在南京乘江轮顺江而行还是第一次。”电影人侯勇靠在二层甲板栏杆上,伸了下腰身,再次望向江水,“她是我们的母亲河。”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双重节点,南京以艺术周为纽带,让历史记忆转化为当代价值,让电影的“人民性”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得到最生动的注解。这种精神赋能,也比任何宣传口号更能凝聚城市认同感。

城市形象的柔性传播:在松弛中彰显包容底色

没有红毯围栏,艺术家与路人在老街区、大学等偶然相遇——这种不刻意的举办理念,让艺术周融入城市肌理,也让南京的形象更加立体。

社交媒体上的“自来水”传播,印证了这种传播策略的成功。从“转角遇见戏”的沉浸式体验到江豚拍摄中的未知惊喜,从非遗市集的烟火气到银杏树下的剧本朗读,网友镜头里的艺术周碎片,拼凑出一个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南京。这种传播跳出了传统的“城市宣传片”模式,让电影人成为城市的“体验式代言人”,让市民成为形象的“自发传播者”。

其实,艺术周与南京的契合,本质上是一场文化的双向奔赴。南京以“世界文学之都”的底蕴、历史现场的真实与市井生活的温度,为电影艺术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艺术周则以光影为笔,重新勾勒了南京的文化轮廓——它不再只是“六朝古都”,更是兼具历史深度、艺术活力与民生温度的“电影之城”。

当电影艺术走出封闭的影院,融入城墙、街巷、校园;当城市历史走出博物馆,成为艺术创作的活素材,文化便获得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对南京而言,艺术周留下的不仅是艺术家们的足迹与产业机遇,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实践样本——证明一座城市可以在回望历史中拥抱未来,在艺术浸润中成就自我。那些被激活的文化符号、被重构的城市叙事、被凝聚的情感共鸣,将持续在影视创作、文旅体验、市民生活中发酵,让南京的文化魅力“光影不散,余温长存”。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