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校园生活、社会实践和网络思政,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宣传教育和思政工作有机结合,全面涵育新时代人工智能型工匠人才。
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课堂教学。一是融入思政课教学。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紧扣“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与发展”为主线,采用“问题链教学法”设计递进式课堂提问,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依托党史文献、影像资料和典型案例,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渊源、文化基因与时代价值。二是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出台《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标准》,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近年来,涌现了一批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优秀课程教学案例,例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融入《数字图形基础》课程作业中,工匠精神融入《通信原理》《质量管理体系与认证》课程教学中,“两弹一星”精神的案例素材融入《仪器仪表标准操作》等等。三是融入实践教学。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为深化理论认知向价值认同的转化,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谱系内容,通过情景再现等形式,完成5-8分钟的微电影创作,在剧本创作与影像表达中让学生在触摸历史脉动、感悟精神伟力的过程中,自觉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报国行动。
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校园生活。一是发挥典礼仪式的浸润功能。在开学季、毕业季、重要时间节点,党委书记、校长围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等开讲专题党课、“开学第一课”和国旗下讲话,组织“我与祖国共成长”主题征文、书画摄影展等活动,运用生动的案例、有力的数据、榜样的力量勉励全体师生厚植家国情怀,矢志躬身报国,让爱国荣校的种子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二是发挥红色场馆作用。充分运用校史校训、校史馆等文化载体,讲好“厚德”“重能”“规范”“创新”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在精神联系。运用校史文化长廊中校友奉献技术报国的故事阐释“两弹一星”精神等。以校内国防教育馆为实践载体,联动校内外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防教育”互融互通机制,组织开展群众性全民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促使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三是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作用。通过开展“党建+学生社区”阵地建设,持续推进各二级学院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室建设,精心打造“党建活动室”“党员微服务站”“党史书香区”等特色阵地,在公共区域设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文化墙,开展党史理论宣讲、学习沙龙、党员先锋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师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
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社会实践。一是组织专题宣讲。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组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校内宣讲团,邀请全国高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专家联合校内宣讲团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活动,围绕王杰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太行精神、工匠精神开展系列宣讲。邀请“两弹一星”开拓者、1959级老校友戴心求回校作《我是南信人,我是十五次核试的亲历者》“两弹一星”精神专题宣讲报告,号召全体南信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戴心求奉献“两弹一星”研制故事入选教育部联合人民网开展的“职业院校师生同上一堂爱国课”素材。二是开展红色宣讲。组建“星火宣讲团”“青言青语宣讲团”“国防宣讲队”等品牌实践团队,仅2024年,围绕“两弹一星”精神、沂蒙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开展志愿宣讲近50次,服务受众8000余人次。新拓展建设南京城墙博物馆、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纪念馆、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等10个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南京市六合农民画馆等2个社会实践基地,基于实践基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同频共振,年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100余场,实现校内学生爱国主义教育100%全覆盖。三是组织行走的思政课。推进青春建功新时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用脚步丈量祖国河山,在基层中锻炼技术技能,在实践中展现使命担当,涵养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组织学生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追光研学”,开展“三下乡”“返家乡”“青春志愿服务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面向当地居民开设“行走的红色课堂”,传播党史知识,讲好党的故事、阐述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区发展的新成就,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开展“实践归来话感受”,探索“社会实践+思想引领”“社会实践+文化涵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新模式,在服务社会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网络思政。一是打造红色传播网络矩阵。以融媒体中心为牵引,统筹校内网络育人资源,以微信公众号、易班平台为网络育人主阵地,围绕“传承红色基因 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重大宣传教育主题开展各类宣传教育,夯实网络育人阵地,引导学生赓续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二是打造专栏品牌。设置“薪火·良言”学长说、青听习语、青听中国、青听榜样等系列网络专栏品牌,打造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建的宣传引导新形态。录制“雨花英烈日记”语音微党课,成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队,长期赴雨花台实地讲解,学生在实境中深化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开发包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陶行知纪念馆、网上校史馆等在内的45个云端VR红色数字展馆,创新搭建“红·云”党性教育平台,以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历史、学校的不懈奋斗历程以及专业建设成果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涵养师生的初心使命。三是打造校本红色主题作品。围绕爱国荣校主题,创编《我的同学,王永才》《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原创校史剧,录制《寻访老校长红色足迹》等感悟视频,挖掘红色校史中的思政元素,凝练“南信精神”的时代内核,充分激发学生的爱校荣校情结。(吴笑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