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东南,云台山像一条青黛的绸带,从陆地轻盈地抛向海面,又把大海温柔地揽进臂弯。8月21日,“水韵江苏·美好生活”传播者计划采风团踏进这片被浪花与松涛共同命名的土地——海上云台山。车过隧道,豁然开朗,山、海、港、岛在同一幅画面里层层递进。
“很多人以为江苏只有小桥流水,站上云台山巅,才发现这里也有万丈波澜。”景区市场部负责人刘甜甜说。海拔605米的云顶观景台是最佳“城市名片”拍摄位:左手连岛如黛,右手港口似练,脚下的城市像被海浪轻轻推上岸的一枚贝壳。今年暑假,这片山海交界处的客流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三成,外地游客把云台山列为此行“第一站”,只为在“日出海面、日落港口”的瞬息里,给朋友圈留下一张可以当屏保的照片。
如果把云台山比作一本徐徐展开的立体画册,那么山脚唐王湖畔的房车营地,就是最新添上的彩色插页。去年5月1日,营地借着春末最后一缕槐花香正式开营,宿城水库的粼粼波光和千年古刹法起寺的晨钟暮鼓,同时成了它的背景音。30辆房车、6座360°全景泡泡屋、1家玻璃幕墙的咖啡馆、1间只做手擀面的“深夜小面”,沿着湖岸线错落有致地铺开,像把城市里流行的露营、音乐、咖啡、桨板、飞盘统统打包。
“我们卖的不是床位,而是24小时的山海剧场。”刘甜甜一句话把营地的灵魂说透。清晨6点,第一缕阳光掠过水面,桨板教练已经把五颜六色的板子推下水;上午10点,咖啡馆的烘焙香气和隔壁面馆的面香一起钻进鼻腔;傍晚7点,湖心舞台的民谣响起,歌手抱着吉他唱《山海》,观众抱着膝盖听海浪;夜里10点,篝火熄灭,房车天窗缓缓打开,银河像泼洒的牛乳,触手可及。
桨板是今夏最出圈的项目。一块板、一只桨,人站在水中央,云台山变成巨幅屏风,手机广角随便一按就是杂志封面。但唐王湖的野心不止于“网红”。4月20日世界读书日,他们把“图书漂流”搬进帐篷:每人带一本书来,换一本书走,篝火旁多了一圈低声朗读的人;陆羽与茶文化主题月里,NPC“茶圣”一袭青衫,带游客采茶、摇青、温盏、闻香,最后把亲手做的茶包系成书签,夹进那本刚刚交换来的书里。刘甜甜说,文化是流淌的水,只有让它在旅行里循环起来,景区才不会沦为一次性打卡的背景板。
沿着山路继续向上,枫树湾丛林冒险乐园把亲子客群的尖叫声挂在树梢。吊桥、网阵、滑筒、丛林蹦蹦床,像给森林装上了会发光的藤蔓。孩子们把汗水洒在半空,家长把相机举到仰角,树冠间的每一张笑脸都被阳光镀了金边。景区计划明年在山顶上线飞拉达铁道式攀岩,200米垂直落差,一面是峭壁,一面是海,惊险程度对标奥地利“天空阶梯”。届时,游客可以上午在云端攀岩,下午在湖面划板,夜里回营地围着篝火烤棉花糖,完成一条“海陆空”24小时微度假闭环。
夜色渐深,湖面收起最后一抹玫瑰色,房车窗口亮起暖黄的灯,像一颗颗坠落在山坳里的星。远处的港口依旧灯火通明,吊机巨臂在夜空里划出弧线,与头顶的银河遥遥呼应。连云港的夜,一半是工业文明的铿锵,一半是山海自然的柔软,而云台山恰好站在两种节奏的交汇点,把城市的喧嚣和自然的静谧调成同一首曲子。
夜色渐深,景区的最后一班接驳车沿着盘山公路缓缓下行。窗外,港口的灯火与山脚的营地灯带连成一条光链,像给云台山系上了一条会发光的腰带。刘甜甜站在游客中心门口,目送采风团登车,顺手把当天活动的照片传进工作群:桨板上的女孩对着镜头比心,房车天窗里探出的手机正对着银河。她告诉记者,明年的项目清单已经排好——山顶飞拉达、悬崖咖啡馆、周末小型音乐会,“目标只有一个:让游客把‘来过’变成‘还想来’。”
车过隧道,城市的霓虹扑面而来。后视镜里,云台山只剩下一条静默的轮廓,而港口的吊机仍在作业,提醒着人们这片山海不止有风景,也有日夜奔忙的生活。采风团的相机里,又多了一张可以当封面的照片:一半是山,一半是海,中间是亮着灯的房车营地——连云港最新的“城市名片”,正在夜色里悄悄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