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维庆 通讯员 周健
“中试完成后,成品推向市场的成功率可达九成。”近日,站在已建成的全省最大合成生物蛋白制造中试平台前,江苏创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松对合成生物的未来激情满满。
中间性试验,即小型生产模拟试验,是产品大规模量产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合成生物的中试,对相关企业产品加速投向未来市场有着决定性作用。创健医疗投资1.2亿元,耗时两年时间打造了华东地区最大的合成生物蛋白制造中试平台,集成陶瓷膜过滤、超滤、纳滤等多套纯化设备,实现酵母、大肠杆菌等微生物发酵工艺开发与放大,同时结合AI实现全智能化生物制造,采用西门子自动化控制系统精准控制工艺参数,每年可完成100—200批次工艺验证。
目前,创健医疗的中试平台已经开始承载核酸四面体、重组胶原蛋白等前沿项目工艺验证;同时,北京市昌平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江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与创健医疗联手,在常州启用部分先期科研成果的中试,完成后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品。
创健医疗在合成生物领域加码中试战略布局,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为例,在新药开发中,基于DNA折纸技术构建,由4条单链D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自发组装形成具有四面体框架的核酸分子(简称“核酸四面体”),可成为纳米药物载体,或修饰靶向分子,易穿透细胞膜和血脑屏障,实现精准递送。此前的传统化学合成成本为20万—30万元/克,通过合成生物方式,每克成本可下降至万元级别。
“我们联合华西口腔医院,同步探索核酸四面体在眼部黄斑病变等疾病治疗中的创新应用。”钱松说,核酸四面体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合成生物领域的“未来之星”,“他们先行一步,希望能在未来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迈出合成生物中试的关键一步后,创健医疗更是“十年磨一剑”。2015年成立的创健医疗,技术破壁后,一跃成为国内领先的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商并成功出海。原料产品被多家国际知名美妆品牌纳入采购体系。
“合成生物的竞争是创新生态的竞争。”钱松说,行业内预判未来10—20年,生物制造对全球经济的直接影响将达2万亿—4万亿美元。创健医疗作为深耕本土的企业,更将以重组胶原蛋白、核酸四面体等“硬核原料”,打开未来市场的突破口。
作为常州合成生物产业重要支点,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插翅”而飞。2024年,该园打造的“合成生物岛”招引脂代科技、艾铂美生物技术等合成生物项目15个,集聚相关企业30余家,今年一季度再次签约相关项目3个。
常州西太湖发力合成生物,为常州全域提供了样本,更成为合成生物产业向高而攀的标杆。2023年,常州前瞻谋划,出台了《常州市关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先后建起金坛合成生物产业园、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西太湖合成生物创新产业园,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快速增效。
如今,从政策破冰到技术突围,从企业单点到生态集群,常州以“全链创新”重塑合成生物产业逻辑,用“基因魔方”转动合成生物未来走向,更让“常州智造”的生物材料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