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炜炜:强化高校政治监督 服务教育强国战略
2025-07-31 09:52: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吴炜炜

政治监督是督促全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举措,是纵深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安排,为实现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三次、四次全会连续强调、深刻阐述“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这一重要论断,并作出专门部署,为高校强化优化管党治校体系、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实施提供了根本遵循。

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政治监督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政治意义

高校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肩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使命,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强化政治监督,可以确保高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方向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将维护国家政治和政权安全转化为站稳守好高校前沿阵地的保障执行,从制度层面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高校具有鲜明的战略属性,其创新能力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之一。政治监督通过嵌入高校创新发展的核心业务,突出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大战略上加强监督,使监督效能转化为推动高校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动能,实现高校政治监督与战略属性的价值统一。

高校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政治监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核心构成,其本质在于通过“两个维护”筑牢政治根基,坚持人民立场价值坐标,既要聚焦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要求,更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高校政治监督,必须聚焦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服务保障高校坚持人民立场、优化教育服务、实现教育公平、提升育人质量。

加强党的建设,精准把握政治监督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实践要求

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加强政治监督,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通过监督强化党的组织领导,确保高校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高校政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把党的领导实实在在落实到高校办学全过程,保障高校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和政治保障向教育治理效能的创造性转化。必须透过办学业务看政治,强化政治引领促办学,突出增强高校的政治功能,建强组织体系、练好“党建”这个办学治校基本功。

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纪律保障。要深刻认识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促进政治生态和教育环境山清水秀的纪律保障和治本之策。高校政治监督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形势任务和要求特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将党的纪律建设监督成果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

全面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必须不断完善教育制度体系,优化制度供给,强化制度创新,深化制度执行,以管根本管长远的教育制度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高校通过加强政治监督,要推动提升制度效能,将办学实践中的创新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强化使命担当,高效推进政治监督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三化”举措

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构建高校监督具象实践进路。要聚焦高校政治属性,突出党的政治建设,以跳出教育看教育的政治站位,监督高校是否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是否推动党建业务双向赋能,是否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否推动基层党组织履行政治责任打通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机制的“最后一公里”,是否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是否扎实开展各项学习教育如党纪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要聚焦高校战略属性和人民属性,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师德师风、发展规划、教学科研、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学科建设、就业创业、制度建设等具体工作、具体措施、具体效果,融入教育督教育。要聚焦监督高校教育是否对科技和人才起支撑作用,重点监督高校是否积极服务国家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研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学校发展对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的支撑力贡献力。

推进政治监督精准化,构建高校监督靶向治理体系。监督对象和监督内容上要聚焦“关键少数”,紧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及成员精准发力,开展“一人一策”政治画像,通过列席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落实情况、学校“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学校民主管理机制等情况开展嵌入式监督。研判政治生态,分析领导班子廉政情况,要把政治监督主动融入学校重大发展战略、重要改革举措、重点建设项目中深入思考。突出对关键岗位干部、年轻干部、新提拔干部等加强纪律教育。监督领域上,要针对选人用人、招标采购、科研经费、资产管理、后勤基建、职称评审、项目申报、招生考试、合作办学、表彰评优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领域,以及师生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靶向监督,着力突破学术不端、科研失信、信息化项目重复迭代、串标陪标等监督难题。监督方法上,要构建“三个精准化”一体路径:精准发现问题,通过“四维查看”(看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担当、政治责任)识别政策执行和权力运行偏差;精准纠偏正向,建立“四种形态”分类处置机制与“三个区分开来”容错纠错体系;精准制度供给,以监督意见反馈单、纪检监察建议书、约谈提醒、廉政风险排查预警等为载体推动“监督—反馈—整改—治理”闭环运行。

推进政治监督常态化,构建高校监督长效长治机制。需构建责任上全链条、过程上全覆盖、制度上全贯通、路径上全方位的政治监督格局。要落实“两个责任”,形成政治监督合力。坚持“两个责任”同向发力,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实施、上下联动推进,健全组织体系和监督体系;实施“三向驱动”监督模式:纵向压实“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党支部”三级责任链条,横向构建“重点领域专项监督+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业务工作流程指引+核心环节公开透明”的立体防控网络,多向贯通纪检监察监督与巡视巡察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办案监督、信访反映、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力量。要强化制度韧性,实现高校政治监督可持续发展。在制度层面建立“四单四查”清单制度,建立年度监督任务清单开展对账式监督,以对账监督推动常态长效,以跟踪问效的监督闭环推动工作落实。在机制层面形成“三事四常”长效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目标导向,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链条监督机制,做到监督事项常列清单、监督过程常备存查、监督问题常抓整改、监督成果常促治理。通过机制优化和制度细化,督促完善内控机制,在疏通制度堵点、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增强制度韧性中实现从单一性监督向制度化治理晋级。要突出案件查办,提升政治效果净化政治生态。通过办案“见人、见事、见问题”的穿透式监督,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单位政治生态和监督对象情况,一体推进“三不腐”。立足政治视角分析研判问题线索、扎实开展审查调查,立足案件查办审视风腐问题、释放“一案三促”效应(促警示、促整改、促治理),立足“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提升查办案件政治效果,全面优化政治生态。围绕以案促改促治,精准把握案件查办暴露的制度短板和监管漏洞,推动完善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有机衔接监督体系与治理体系,长效长治地保障实现高校政治生态净化与高质量发展双重目标。

(作者为江苏省纪委监委派驻江苏开放大学纪检监察组第一纪检监察处处长、江苏开放大学纪委副研究员)

作者:吴炜炜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