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工信局发布1—4月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增幅列全省第二。
“开门红”成绩背后,是南通在打造中国现代工业名城道路上的积极探索与扎实实践。以制造强市建设为统领,万亿之城努力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型工业化目标不懈奋进。
产创融合
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工业名城的重要前提。如何统筹当前产业创新的资源、主体和转化路径,为新型工业化赋能增效?
南通以“三链”为抓手交出答卷:围绕产业链,强化创新资源供给;围绕创新链,增强企业主体地位;围绕价值链,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近日,一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院企对接合作行动在长江入海口激荡起创新浪花。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的专家团队先后走进南通建工集团等企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硕果累累:以“产学研用”平台推动海洋经济升级,在智能建造、绿色低碳等领域协同创新,以智能建造、数字化管理助力项目降本增效……
当前,南通正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加速布局高水平创新平台,优化平台布局、提升平台能级、强化平台支撑。一方面,招引培育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哈工程长三角研究院、省船舶海工中心“两院一中心”,加速培育深远海新能源开发装备、海洋观测等海洋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借力东华大学、上海国际纺织科技创新中心、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等高校院所资源,共建共享产业创新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聚焦。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6家,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46家;累计42家高能级平台落地生根。
初夏时节,中集安瑞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标罐车间生产繁忙,4台机械臂与其他操作工打好“组合拳”,共同奏响生产“交响乐”。这是中集环科斥资数百万元打造的防波板焊接机器人项目,是企业从“制造”走向“智造”的生动实践。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组织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激活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市企业累计入选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5个,一些企业瞄准市场需求,深耕细分领域难点攻关,成功解决了国内关键技术难题,全市累计获评省级首台(套)装备146个、省级首版(次)软件10个。
集群璀璨
现代化产业体系稳步构建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南通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构建“616”产业体系,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等任务,以重点产业集群支撑起现代化工业名城的“四梁八柱”。
走进江苏泰慕士针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缝整车间,“空中走廊”智能吊挂系统正大显身手,定制的MES系统把从裁片到成衣的上百道工序“无缝”串联,实现人、设备和软件的有机配合,生产效率提升近20%。“去年公司投入近千万元对服装生产环节进行智能化改造,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个性化定制有机结合,变革生产流程,提升快速响应能力。”总经理杨敏说,裁剪车间的智能裁片仓储管理系统,已经让裁片仓储和运输实现无人化管理。
纺织企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南通传统产业焕新的一个缩影。通过综合整治、淘汰落后和加快大项目招引、大企业培育、大数据赋能,南通多个传统产业不断上演着蝶变场景。1—4月,全市船舶海工产业集群产值同比增长9.6%,高端装备产值同比增长12.1%。
连日来,沃太能源低碳智慧园区吸引不少客商前来参观,企业全新升级的5MWh液冷储能系统成为咨询度最高的产品之一。智慧园区自去年10月投运以来,已通过“光伏+储能+智慧能源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节约电费约320万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我市围绕海洋装备、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7个新赛道,推动一批对优化全市产业布局具有牵引作用的新兴产业项目落地。1—4月,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值同比增长20.2%,新能源产值同比增长26.6%。
未来三年,南通力争培育3个超三千亿产业集群、3家千亿级企业,推动更多产业和企业站上潮头,实现排浪式发展。
项目为王
有力支撑制造强市建设
打好项目招引提质、项目建设提速、项目转化提效的“连环拳”,是近代第一城迈向现代工业名城的有力支撑。
项目为王,实干为先。5月以来,大抓招商、猛攻项目的号角在启东、通州湾示范区、如东等地接连吹响,全市上下凝聚共识、“干”字当头,以项目建设之进促经济发展之稳。
总投资约人民币10亿元的磊菱半导体设备(江苏)有限公司的半导体精密零部件制造项目签约落户启东经济开发区,预计2028年正式投产;华东地区低空经济产业基地及新能源开发项目等6个项目签约落地如东洋口镇,涵盖生物药物、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多个方面;总投资超500亿元的蓝海新材料项目高端聚烯烃生产装置顺利开工,码头罐区、中试基地项目陆续实施,全年完成投资预计不少于100亿元;百亿级福莱特光伏玻璃项目一期即将投产,单位能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优质项目“呱呱落地”,在建项目“快马加鞭”,江海大地处处涌动着奋进热潮,各地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压舱石、定海针作用,为全市制造业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今年,全市80个项目列入省重大工业项目清单,计划总投资1600亿元,项目数位居全省第三,其中新开工项目40个,位列全省第一。一季度,80个省重大工业项目完成投资95亿元,占全年计划投资30.5%,超序时进度5.5个百分点;40个新开工项目已开工30个,开工率75%,提前完成半年开工率达75%的目标任务。
“我们实行清单管理,狠抓月度监测,加大有效投入,推进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达产。同时,强化市县联动和部门协同,全力推进产业链招商,今年已举办机械智能装备技术对接会等6场活动。”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还将通过举办新型电力装备、化学纤维等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进一步放大“链主”企业吸附作用,力争全年开展专题活动30场以上,招引、推荐、研判项目80个以上,形成合作伙伴30家以上。
肩负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使命,南通将继续以新型工业化的生动实践,再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的历史荣光。 本报记者 刘璐 严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