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司法局始终坚持边学习边贯彻、边实践边提升,在保障经济发展、强化公共服务、严格执法监督、推进市域治理等方面,均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保障经济发展中体现法治担当。坚决抓住保障发展这一核心任务。实施“筑基浚渠”优化工程,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助力淮安市重要决策、事项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完成市政府法律顾问委员会换届,以制度规范实现了法律顾问工作质效提升。半年来,已实施合法性审查97件次,提出法律建议500余条。坚决抓好制度建设这一重要保障。围绕“建成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奋斗目标,深度服务“333”主导产业体系建设等一批重大战略,高质量推进“立改废释”工作。上半年已完成1部地方性法规、3件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工作。坚决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这一重要载体。持续实施以“三问三解决”“三到位三满意”“三优化三提升”法润淮商工程“三部曲”,对企业各类法治需求无缝衔接、有效回应。年初专门出台《市司法局优化营商环境15条》,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在强化公共服务中践行为民理念。健全法律援助服务网络。立足省、市民生实事项目,加快推进法援工作站建设,目前已建成23个,占省厅年度任务57.5%,仅上半年就办理法援案件3434件,法援覆盖率已提升至7.54‱,超额完成半年任务。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效能。推动实体、网络和热线三大平台融合发展,仅半年就为群众提供各类法律服务19.16万件次,服务总量位居全省第一,群众满意度100%。完成12348热线与12345热线归并,实现12348法网与“i淮安”数据对接,“i淮安”法律服务专区正式上线,在线提供7大类公共法律服务。强化基层普法资源供给。稳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深入推进大运河法治文化带“点线勾画”工程,加快建设“法话西游”研学基地等普法阵地,组织制作《周恩来与法治》画册等法治文化作品50余部,培育普法品牌20余个。
在严格执法监督中实现规范价值。全力打造行政纾解品牌。以化解行政争议、规范行政行为为重点,打造标本兼治的多元纾解体系。市、县两级司法行政机关联合市中院和清江浦区法院,建成覆盖全市的行政纾解网络,今年来已成功化解行政争议36件。持续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打响“全面战”,发挥市交通局等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示范点引领作用,全面规范基层执法;打响“攻坚战”,联合印发《淮安市规范房屋征收行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对败诉多发的征拆领域攻坚突破;打响“阵地战”,抓住全国统一样式行政执法证件契机,组织轮训、考试,巩固队伍阵地。严格落实行政复议监督。做好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后半篇文章”,规范行政复议办案流程,坚决纠正基层行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半年来,已审结复议案件195件,直接纠错10件,纠错率5.1%,较去年同期下降6.53%;实质性化解126件,化解率64.6%,较去年同期增长32.04%。
在推进市域治理中彰显部门作为。优化非诉纠纷化解机制。实施“滤网清源”工程,推动矛盾纠纷非诉方式源头化解。打造“三所一庭”共建模式,为公安派出所配备人民调解员97名,实现全覆盖。推广应用“无讼淮安·一码解纷”平台,化解矛盾纠纷更加便捷。当前,全市共调处案件21233件,化解率和调处成功率均达100%。压实特殊人群管控措施。开展“孤雁回归”工程,加强对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和后续照管三类对象的管理帮扶。立足“智慧管”要求,从实战化应用出发升级智慧矫正平台,实现了由手机、腕带定位核查向人影视频跟踪、识别的迭代升级。推动律师行业规范管理。在加强律师队伍管理实践中,一方面以“律动淮安”等系列工程为抓手,推动思想政治建设,强素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律师专业技术特长,引导律师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作出积极贡献。 蒋东明
(作者系淮安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