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江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边疆地区民族学生到内地高职院校求学,由于受区域分布、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存在着认同意识亟待加强、学业表现差异显著、就业创业相对困难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突出职业教育优势,坚持守正创新,研究探索民族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积极构建民族学生“同心、同向、同力、同行”育人模式,为民族学生成长成才铺路搭桥。
将思想“同心”作为根本出发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学校必须系统构建教育内容体系,持续挖掘特色教育资源,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育教学各领域全过程。以“铸魂”为目标,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严格落实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成立师生宣讲团,广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以“榜样”为引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优势。把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能扎实、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民族学生安排到团学干部岗位上。以“实践”为载体,营造互嵌式教育环境。持续推进“第二课堂”“行走课堂”“网络课堂”协同育人,广泛组织各民族学生开展“民族文化节”“民族团结我践行”“打卡红色地标”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寒暑假返乡开展社会实践,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理念根植各族学生的内心深处,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形感效”。
将学业“同向”作为关键切入点,赋能各民族学生成长成才。高职院校在坚持各族学生统一标准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各民族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特长、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实施个性化、差异化教学方式,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精准划分层类,提高教学针对性。充分考虑民族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测试、分层评价,设立民族学生单项奖学金,确保教学活动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开展结对帮扶,提高教学有效性。采用新生成长训练营、优秀学长学姐经验分享会、课堂小组研讨、团队协同作业等形式,促进各民族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互嵌。开发特色课程,提高教学精准性。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族技艺大师等担任兼职教师,开发民族特色、技术技能类、文化艺术类课程,激发学生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将生活“同力”作为有效支撑点,汇聚合力全覆盖关心关爱。情感上相互亲近是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纽带,必须倍加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心基础。教育工作者要争做民族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多方协同,汇聚齐心育人强大合力。整合学校党政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以及家庭、社会等资源,全程全方位做好管理服务工作。畅通渠道,迅速解决学生实际难题。设立书记校长信箱、完善校长接待日制度、建立学生线上反馈群,深入了解、快速解决民族学生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及时化解潜在问题和矛盾。精准资助,确保资助对象一个不漏。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民族学生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为资助育人提供制度保障,确保民族学生“奖、助、贷、勤、补、减”等资助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将毕业“同行”作为最终落脚点,促进各民族学生就业创业。做好民族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作为,促进民族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深化产教融合,助力就业“适销对路”。推动区域间、校际间就业经验交流、就业渠道互补、就业资源共享,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业学院和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政行校企共同培养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找准服务对象,搭建就业互通桥梁。针对民族学生开设专转本考试、企业应聘、公务员考试以及各类职业资格证考试等专题指导课。加强与区域产业集群、民族学生生源地联系,共建就业创业基地,打通民族学生留连就业、返乡就业渠道。深挖就业数据,做好就业全程服务。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建立民族学生就业工作电子台账,全程跟进民族学生求职进展,促进民族学生“好就业”“就好业”。
(作者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