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长三角几何中心,是宁杭生态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入选全省首批6个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千亿级县市第21位。近年来,溧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高质量发展实际行动为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打造苏南绿色崛起品质城市,聚力攻坚提升经济发展品质、开放创新品质、生态环境品质、城乡融合品质、共同富裕品质和社会治理品质,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溧阳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经济发展品质是品质城市的基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无至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弱至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低至高”创建国家级园区载体,溧阳奋力实现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产业体系提档升级。以动力电池、高端不锈钢、智能电网、智能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2+2+X”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全市的80%,其中动力电池产业集聚了国内行业前三的头部企业70余家,产业集聚度达97%,年产值达1005亿元,产品出货量占到全国的15%、全省的38%,产业链完整度、产值规模均位居全国县域第一。
开放创新品质是品质城市的动力。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入选全省首批创新型城市,与北京中关村深化战略合作打造省级溧阳高新区,园区创新驱动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一,引进中科院物理所、上海交大、重庆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13家大院大所,每年集聚创新人才1万余名;搭建“沪深宁杭苏”五大招商基地,为溧阳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工引匠提供助力。紧扣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等“五个环境”建设,推动重大项目“零审批”“信用承诺”创新实践,致力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为品质城市建设提供一流支撑。
生态环境品质是品质城市的绿色优势。作为长三角不可多得的生态沃土,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80万溧阳人民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溧阳生态环境创下了新世纪最好水平,夺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等几乎所有与生态相关的国家级荣誉,一举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溧阳1号公路”全国最美,特色田园乡村、溧阳茶舍等文旅IP在全国有影响、在全省成示范。打好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绿水青山常在、蓝天白云常驻;坚定不移显山露水,持续擦亮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等金字招牌,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和内涵,让绿色生态成为最有力的发展支撑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定不移描山绘水,更好统筹生态绿城建设,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以生态品质化、生产集约化、生活绿色化的全新展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为品质城市攻坚提供强劲的绿色动能。
城乡融合品质是品质城市的格局路径。依托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项目,持续深化40个宅改试点村试验探索,打造18个特色田园乡村,数量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二。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以项目为支撑,大力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基本公共服务提标,夯实物理承载提升城乡融合基础;以改革为突破,发挥以工带农、以城带乡作用,筑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以融合为纽带,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畅通要素资源流通通道,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品质内涵。
共同富裕品质是品质城市的目标。全市每年80%左右的公共财政收入投向民生领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举创成全国文明城市,获评中国民生改善典范市,打响了“如意小食堂”“百姓议事堂”等一批微民生品牌,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始终保持在98%以上。聚焦生活富足,持续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创业机会,重点提升群众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同步提升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经营性收入和农民收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持续缩小、增幅位居省市前列,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县域样板。
社会治理品质是品质城市的保障。以工业园区更新和“危污乱散低”整治出清为契机,提升治理水平;以“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重大风险隐患滚动排查”为抓手,提升治理效能,创成全省唯一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提升市域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水平,探索“全科社工”“党员代办制”等工作新内涵,打造更多乡村善治的融合品牌,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溧阳、法治溧阳,为全国和省市发展大局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作者为溧阳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