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投资于人”必然“收获于人”
2025-07-01 10:00: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韩宗峰 陈立民

43617人!在第5轮苏州队对阵扬州队的比赛中,“苏超”单场观众人数再创新高。开赛前,前两轮抢票人数高达144万,抢票时段内微信浏览量约达3亿次。网友说得好,“43617人只是场馆容量上限,远不是球迷热情的上限。”

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苏超”持续火爆,离不开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的故事”:踢球的人、看球的人,场上的人、场外的人。这些令人惊叹的数字和令人动容的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人民的足球、纯粹的快乐”,也让我们感受到,植根于人、服务于人、以人为本,“苏超”本身就是最好的“投资于人”的故事。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其本质是通过提升人的知识、技能、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性,开发人的内在潜能,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一言以蔽之,“投资于人”,就是投资未来、投向美好生活。江苏不吝投入举办“苏超”背后,正是基于8500万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是“投资于人”的具象化表达。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当群众基础达到临界水平时,自然会孕育出更成熟的体育文化。江苏拥有36.37万个体育场地,总面积达3.8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46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江苏共有足球场地11632个,在全国名列前茅。截至2024年底,江苏共建成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00余所。场馆配套之外,足球文化、体育赛事、体育经济等在各地政策文件中的优先级不断提升,江苏通过完善青训体系、提升赛事专业度、优化球迷体验,真正把资源投入到参与者身上。“苏超”的出现,因时应势、正当其时,有利于激发足球市场的内生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投资于人”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消费信心与消费预期,形成内需引领、消费拉动增长的新局面。“足球+”模式撬动全域消费效果显著,单场赛事拉动周边酒店入住率、餐饮和零售消费明显提升,无不印证着体育消费的巨大潜力。除了文旅和消费,“苏超”还带动青训机构的发展,促进体育场馆的充分利用,推动体育传媒创新……一次次刷新的上座数据,让江苏体育事业产业各个细分领域全面开花。

“苏超”的撬动效应,不止于看得见的经济效益,其长期价值也是深远且难以估量的。群众对体育赛事的巨大需求,本质上是物质富足后精神追求的升级。当前,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不再满足于被动观看,而是渴望主动参与。“苏超”的如火如荼,正是对这种需求的有力回应。在发达国家,美国NBA与橄榄球联赛的兴起,德国足球产业的腾飞,与经济发展轨迹不无关系。今天的中国,今天的江苏,正站在同样的历史节点——群众对体育的热情,既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更是推动发展升级的核心动力。

“投资于人”必然“收获于人”。“苏超”仍在继续,入场纪录可能还会被刷新。当数万人在体育场里同频共振,城市因一场场比赛而活力迸发;当体育精神不再停留于口号,而是浸润到城市肌理与国民品格……这或许就是“苏超”带给我们的启迪:让每个个体在主动参与中感知美好生活,让每座城市迸发更强劲的生命力,这就是“投资于人”最好的回报。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