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宗峰
毕业季到来,不少学校要求论文进行AI查重。不过,有高校教师吐槽,明明是学生自己的原创论文,却被检测出“AI率过高”,为通关不得不重新修改以降低“AI率”,“弄得学生无法正常表达了”。甚至,也有学生表示,面对误判,自己只能通过加入冗余表达、牺牲表达完整性等方式,来获得“理想的AI率”。
AI查重,无法避免“误伤”。前段时间,有人对名家散文进行AI检测,《荷塘月色》疑似度高达62.88%,《滕王阁序》检出“100%AI率”,《三体》片段也被标出“畸高AI率”,结果让人啼笑皆非。AI率检测标准和技术存在天然缺陷,它主要是基于深度学习和统计特征分析判定,但写作内容输出是复杂的、有温度的,仅有统计学意义上比对,必然失之于粗陋。正是由于判定不严谨、不科学,AI查重不仅会“误伤”原创,还会放过AI生成内容——有学生通过巧妙润色、花钱降重,得以“用魔法打败魔法”。应该说,人工智能到目前为止,仍很难成为学术评价机制的重要支撑。
匆匆“上马”AI查重,与高校对AI工具态度有关。一些高校认为过多过频使用AI工具可能会替代学生思考,阻碍学生汲取知识、实现知识内化等,因而视AI工具为洪水猛兽。然而,毋庸置疑,使用AI工具有其正向的一面,它有益于学生高效搜集素材资料,拓展创作角度,帮助发散思路。盲目依赖AI查重、希望以此来杜绝AI协助写作,在理论上就做不到,即便做到了,也会以扼杀学术创造力为代价。
避免高校“唯AI率”,要强化数据治理,通过纳入多元原创语料、提升检测模型适配能力等方式,让AI查重“聪明”起来,防止出现“原创作品被检出高AI率、AI生成内容绕过查重”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要合理评价学术贡献,应适当弱化对AI率的权重。毕竟,论文的价值在其“原创性贡献”,AI率不能定其学术价值的高下。
今年年初,上海交大就发布AI的使用规范,将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划分为禁止使用、有限使用、鼓励使用、开放使用四种类型。对风险较低或师生经讨论达成较高共识,确保使用符合教育教学目标、伦理规范和技术可靠性要求的AI工具,学校甚至鼓励学生使用。这种探索值得借鉴。培养学生的AI素养,循序渐进明确AI在学术写作中的使用规范与边界,构建更为科学、包容的论文评价体系,或许比要求学生一味降低AI率更为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