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立民 杨丽
日前,知名企业胖东来接连遭遇舆论风波。一是网红“柴怼怼”发布多则视频,称胖东来玉石产品存在牟取暴利的情况;二是浙江海宁一商场取名“胖都来”,胖东来已取证并向对方邮寄律师函。
这样的风波,对胖东来已非首次。从员工“试吃”商品被拍引发热议,到顾客投诉处理过程被断章取义传播,再到某博主用掉色红内裤制造维权闹剧,这家以细致服务著称的企业,似乎总在经历超出商业范畴的审视。
在胖东来的案例中,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言行正异化为“流量碰瓷”。对其指控背后隐藏着双重标准:当胖东来凭借服务树立行业标杆时,社会赋予它近乎完美的道德期待;当企业被置于聚光灯下无限放大,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这种期待瞬间就可能转化为苛责。网红“柴怼怼”对玉石利润的指控,就巧妙利用了公众对“暴利”的敏感神经,将正常的商业行为妖魔化为道德污点。如今官方调查结果已经公布,“平均毛利率不超过20%”“鉴定证书有效”等结论还了胖东来的清白。然而,这一场接一场的“自证清白”,既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更是对企业经营信心的打击。
胖东来不是唯一一家被“污名”困扰的企业,类似对企业或企业家的“流量碰瓷”并不少见。有的捏造事实、横生事端,诋毁产品质量;有的拼凑小道消息,歪曲解读企业行为,贬低企业家人格;有的在企业遭遇舆情时对其“落井下石”,实施“网络暴力”;还有的深挖企业家私生活,大搞八卦揭秘……如果一家企业因为经营得好而走红,就要承受网络中伤的“闷棍”,这显然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更值得警惕的是,其背后甚至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造谣—引流—变现”,企业成了流量狂欢的“靶子”和“血包”。知名企业屡屡陷入“舆论围猎”,折射出亟待正视的营商环境新课题。
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一家新能源汽车明星企业工作人员曾感慨,“应对各类负面和不实信息已经成为他们的沉重负担。”现实中,遭遇“污名”的企业常常会陷入两难——自我澄清可能会被指责“公关傲慢”,沉默应对则会被解读为“默认有罪”,走法律途径又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应诉。而且诉讼过程往往伴随网络曝光,企业即便胜诉也难免遭受品牌声誉损失。
为合法经营的企业正名,营造免于被“污名化”的舆论环境,帮助他们心无旁骛谋发展,是构建良好营商环境的题中之义。而破解“污名化困局”需要多维度的制度设计,近些年,相关部门持续整治网络“喷子”,为企业和企业家正名。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也相继出台规定,加大对恶意抹黑企业、企业家行为的打击力度。《民营经济促进法》将于今年5月20日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渠道,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恶意侵害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的人格权益。”这意味着,今后类似胖东来遭遇的“污名化”现象,司法机关可以依法追责,形成更刚性的法治约束力,这是对企业、企业家最有力的支持。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旗帜鲜明对“污名化”企业的现象说不,并不是为某个企业、某个行业“站台”,而是为经营主体投资兴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再优秀的企业一旦出现问题,法律面前要一视同仁;但当企业遭遇无端指控时,法治应成为其最有力的护盾。这样的营商环境,才能呵护广大经营主体创新的活力、发展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