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安 莹
11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扬州召开“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主题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江苏通过“三医协同”“财政加码”“智慧赋能”等“硬核”举措,推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本色,百姓看病负担减轻,就医体验持续升级。
公立医院改革千头万绪,如何破题?江苏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协作会商机制,从根源上破解深层次问题。“我们从增强投入稳定性、价格动态性、编制适配性、薪酬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合力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省卫生健康委主任谭颖介绍,“十四五”以来,全省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300亿元,支持扩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供给、改善服务条件、加强运营补助和能力提升,公立医院运营补助资金年均增长9.6%。特别是2023年以来,省级净增加125亿元,保障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扬州市市长郑海涛介绍,2023年以来,该市安排45亿元用于落实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2024年全市公立医疗机构财政补助收入同比增长32.9%,财政补助收入占比提升至18.4%。“所有公立医院都实现收支平衡和轻装上阵”。
针对医务人员普遍关心的编制和薪酬问题,江苏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切实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获得感。在编制使用上,江苏核增公立医院事业编制4.9万个,重点向儿童、妇幼、精神、传染等紧缺专科倾斜。同时创新建立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制度,有效满足公立医院对“高精尖缺”人才的编制需求。南京鼓楼医院党委书记夏海鸣介绍,通过改革,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达到38.3%,较2021年增长5.4个百分点;固定薪酬占比达49.2%,提高7.2个百分点。重点保障儿科、产科、急诊、感染等紧缺专业医生薪酬待遇。这一变化对稳定重点科室队伍起到关键作用。
江苏各地医院“勤练内功”,让群众就医更便捷、更舒心。南京鼓楼医院开设“无陪护病房”解决了部分患者家属的照护难题,“儿童夜门诊”年服务近6000人次,一站式服务让患者平均等候时间缩短6分钟。苏北人民医院推行“预住院”模式,将术前检查费用纳入住院报销,切实减轻患者负担。
全省检查检验结果实现“共享互认”。256家互联网医院让复诊配药“一次都不用跑”,三级医院做到“应建尽建”,今年服务量同比增长52%。
在苏州,智慧医疗应用更加深入。苏州市副市长季晶介绍,苏州正在部署卫生健康业务协同平台,整合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的资源、业务和服务,到明年实现全覆盖。通过平台建设,可以实现连续的整合式医疗服务,包括预防端精准干预,诊疗端多学科协同、上下转诊,康复端接续性服务以及管理端健康随访。同时推进“AI个人健康助手”建设,通过分析居民历年体检报告、就医记录,生成市民个性化健康画像。更引人注目的是“AI全科医生”的开发,可提供预问诊、辅助诊断、病历处方审核等功能,在张家港全域试点推进一年多以来,基层诊疗已服务500多万人次。
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江苏多管齐下,布局“建高峰”与“促均衡”并重。谭颖介绍,围绕“大病不出省”,江苏全力“建高峰”,投入41亿元推进16家高水平医院建设,新增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6个,取得首创技术攻关成果35项,肺移植、重症、血液等专科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疑难重症诊治水平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江苏通过建立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45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并组织16家三甲医院对口支援20家资源薄弱地区医院,让“省队”甚至“国家队”的优质资源延伸到市县。
基层网底“人才”与“能力”双提升。江苏连续7年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全省基层卫生人员突破35万人。在已建成565家社区医院和200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基础上,又拓展建设200个基层功能中心,让老百姓在基层也能享受到康复、疼痛、消化内镜等特色服务。
在盐城滨海县,一个会诊转诊服务中心成为连接上下级医疗资源的枢纽。县长黄克涛介绍,该中心向上连接19家高水平三甲医院,向下覆盖全县所有公立医疗机构,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连续、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服务中心畅通“可留尽留、需转尽转”绿色通道,根据病种特点实施分类会诊,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开展日常巡查式会诊,对疑难重症则依托专家库推行“点单式”会诊。截至目前,已完成巡查式会诊3.9万余人次,点单式会诊1065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