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珺璐 实习生 华志浩
“秋招来了,如何快速匹配上心仪岗位?”“学校要订的教辅资料市面上为啥买不到?”……10月28日,省教育厅厅长江涌带领相关方面负责人走进政风热线直播间,在线回应群众关切。
连日来,我省多地相继启动2026届秋季校园招聘活动。“看中薪资和发展前景”“想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直播间里,一批应届生的心声第一时间传到有关部门面前。
“如何让江苏孩子能高质量、充分就业,这项工作省教育厅、全省高校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一直在联手推动。”节目伊始,江涌就带来好消息:2025年江苏高校毕业生达到78.4万人,就业工作总体稳定,比前两年略有提升,绝大部分毕业生找到了就业岗位。
2026届高校毕业生预计比2025届略有增长,而江苏也把工作做在前。“比如,今年招聘启动得特别早,早在9月江苏就举行了全国高校首场大型招聘会,提供超3万个岗位,千余家单位到现场招聘。”江涌介绍,11月底前,江苏将推动高校、地方举行各级各类招聘超千场,按金秋启航、寒假暖心、春季攻坚、毕业前百日冲刺4个时间点,切实推动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除招聘活动外,江苏正通过系统化、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以及智能化就业服务平台,全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特别是针对家庭零就业的困难毕业生群体,在“一人一策、一帮到底、不落一人”等政策帮扶下,最新数据显示,困难毕业生群体就业落实率比普通学生高出约2.5个百分点。
在关注大学生就业的同时,中小学生教育问题也备受重视。优质的教辅材料有助于学生查漏补缺,是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直播间里,一系列涉及中小学生教辅材料的话题引发热议。
一则来自昆山的投诉引人关注。投诉人刘先生反映,孩子今年刚升入高一,便收到学校发放的教辅资料订购回执单,虽遵循“一科一辅”原则,但9门学科总计需缴纳800余元。“本想对比市场价格,却发现市面上根本买不到这些教辅材料。”
教辅材料事关广大学生。今年,利用教辅征订谋利问题被列为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的重点事项。省教育厅副厅长吴昊介绍,我省已就此出台一系列政策,“从直播反映的情况看,地方有关部门未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工作不够严谨,难免引发家长疑虑。”省教育厅将进一步跟踪督办,如发现问题将依规问责、移交线索。此外,围绕教辅材料征订等专项整治,今年江苏还推出了社会监督平台,公众可通过扫码反映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所有举报将在7个工作日内得到明确回复,即使个别情况尚未查清,也须向举报人通报进展。”吴昊说。
今年以来,多地出台新规,明确中小学教辅材料征订“十条纪律红线”。“教辅材料减少了,孩子能否从容应对考试?”“是否会‘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4万多点赞互动里,不少家长直言“焦虑”。
“教辅材料是辅助性学习资源,不应成为教学指挥棒。”面对家长的忧虑,省教育厅语言文字与教材工作处处长沈晓冬给出“定心丸”。他表示,在教辅材料管理方面,他们正从体制机制完善、环节优化、推动免费教辅资源建设等方面持续推进。“我们鼓励教师加强教研,科学合理设计作业,切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那么,不做或少做教辅材料,考试会不会“考砸”?“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根本遵循,任何超出课标的教学或考试都是明令禁止的。”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许敬乔接过话题。在她看来,“教考分离”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课标执行存在偏差,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未能把握好内容边界,另一方面也受到一些学校应试导向和片面教育观的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下阶段我们将多措并举,系统推进解决。”许敬乔表示,他们将指导各地对教师加强课标学习与解读培训,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尤其是对起始年级的课标执行进行重点检查,坚决纠正起点过高、节奏过快的问题,确保学生有效学习,而非“输在起点”。同时深化考试评价改革,发挥好其导向作用,从根源上推动教学回归课标,实现教考一致。
“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保持好心态,从从容容、游刃有余。”节目最后,江涌也对家长寄语: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希望大家保持耐心和定力,全社会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关心关爱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