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 韦
10月28日,扬州广陵路,有着近500年历史的梅花书院还有3天就将重新对外开放。书院内不仅设立专题琴筝博物馆,更围绕研学、直播等多维度展开运营,旨在打造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新业态。这条曾经冷清20多年的老城区核心路段,如今伴随着改造更新重焕生机。两年多来,一批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启动修缮活化工程,20多家餐饮商户、特色概念店、独立品牌工作室相继落户,不仅重塑了街区的商业生态,更成为年轻人休闲互动的新选择。
位于广陵路的白洋咖啡集合店是00后主理人张洋的第二家店铺。这家店主打侘寂美学风格,将自然元素与庭院设计相融合,为消费者营造兼具美学感与舒适度的消费场景。店铺开张一个多月,被不少游客列入“必打卡清单”。除了独特的空间体验,店里产品也备受好评,青苹果、黑巧抹茶慕斯等热门甜品还需提前预订。
在张洋看来,如今的广陵路不光是外地游客的打卡地,也是本地人日常休闲的选择,消费氛围早已成气候。他坦言,自己看中的正是这条路的“网红属性”:既保留了老扬州的烟火气,又有着年轻人喜欢的潮流调性,与店铺追求的“慢生活”理念和注重质感的消费体验高度契合。
而距离“白洋”不到100米的“等于几”扬州超级市集重构了另一种新消费空间。走进文创瓷器展区,“10元4件”的价签格外醒目,周围挤满俯身挑选的游客。陶瓷碗、盘、杯等器皿造型简约,单件售价6—8元。来自河北的游客张青说:“早就在网上被‘种草’,选了好多总共才两百元出头,特别划算。”
“市集整体规划为三层空间,一楼是捡瓷市集,二楼主打穿搭主题,三楼则计划打造饮茶市集。”广陵文旅集团招商负责人范美思告诉记者,这里前身是中国工商银行旧址,紧邻改造后的苏北电影院,两处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陵路上颇具人气的“记忆坐标”。基于对场所记忆的尊重,市集在场景营造上复刻年代氛围,既保留历史叙事感,也精准切中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偏好。这样接地气、强互动的消费模式也收获实实在在的市场反馈:今年国庆假期,该市集日均进店达1万人次。
这条老街为何能再次爆火?广陵古城管委会主任杨丛刚给出答案:这在于精准“拿捏”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偏好:一方面,通过改造更新营造松弛感与沉浸式氛围,满足消费者对打卡和“出片”的需求;另一方面,将文化内容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潮流业态,实现传统与现代自然交融。“再加上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这条老街便跃升为既有文化厚度、又有网红气质的新型城市地标。”
数据显示,10月1日至8日,广陵有盐街区商户营业额达162万元。“眼下我们街区店面可以说是‘一位难求’。”范美思介绍,如今招商已从单向引入转变为双向奔赴,街区在挑选调性相符的主理人同时,主理人也在选择与自身理念相融的街区。
街区商业活力持续攀升,也为后续深度开发创造条件。杨丛刚介绍,当前广陵路正在推进文博新场馆、文化新空间、文旅新业态、文创新产品与文艺新活动的协同发展。随着一批承载城市记忆的旧场景被陆续唤醒,这片土地正为创意创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广陵路集聚着不少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我们的思路是先将其修复活化,让文化流量重新汇聚。”杨丛刚表示,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不同场景的文化特质,引入相匹配的创意内容,让街区焕发持续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