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顾 敏
夏日炎炎,东台市西溪景区西郊村日头正烈。“叮咚”一声,村党总支书记解跃坤的手机工作群弹出消息:“防范高温、护好孤寡老人、保农田抗旱……”搁在前几年,这类事少不了要召集村干部开个部署会。当了11年村书记,解跃坤的会议本成了减负成效的直观见证:过去,一年要写满两个本子;如今,两年才用掉一本。
作为盐城市唯一的全省基层减负“样板县”,东台将整治“文山会海”作为突破口。去年以来,全市制发文件、召开会议同比下降近三成。
唐洋镇离市区50多公里,往返一趟要两个多小时。“以前开个15分钟会,路上也得耗两个钟头。”镇党委副书记刘经天告诉记者,现在每月需要部署的重点事项,事先梳理、合并开会传达,会议时间不到1小时,发文量也大大压减。特别是无纸化办公推广后,基层干部不用再跑腿领文件。
如何做到会议和文件精准“瘦身”?在东台,会议能不开的坚决不开,能合并开的就合并开;调研不进会议室,现场能拍板的当场解决;开短会、讲短话,与会议主题相关的单位参会。每份文件出台前要先评估,过“减负关”,能合并的不单独发,能精简的绝不冗长。“精简‘文山’,既要减少各种红头文件,也要减少‘白头文件’等各种变种;压缩‘会海’,既要减少开会数量,也要压缩基层干部群众投入会议的时间。”东台市委办有关负责人说。
现在解跃坤的手机里,常收到“点对点”的工作通知,字少事清。“过去文件开头写‘提高认识’,末尾写‘希望要求’,洋洋洒洒好几页。”他发现,现在文件直接说重点,谁来做、何时完,一目了然。
负担减没减、减了多少,还要多听听“被减负人”怎么说,看看“被减负人”日常工作状态什么样。东台市减负办联合纪委、组织部等,每月到镇区一线明察暗访,“以下看上”找问题、抓整改。
减负刚开始,也有干部不适应。“不开会,工作怎么布置?”有干部私下嘀咕。个别单位照旧开会,觉得“不开会不像干活”。东台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直言:“‘文山会海’久治难绝,根子就在‘以会议落实会议’的形式主义,必须动真格打破惯性,让干部从‘会场’真正走到‘现场’。”围绕乡村振兴、安全生产等重点任务,市纪委监委常态化开展“嵌入式”督查,持续给“文山会海”“挤水分”,进一步倒逼作风转变。
就这样,凭借动真碰硬的举措,党员干部逐渐从冗务中“解放”出来。这两年,解跃坤办实事、抓发展的脚步更勤了:带领村民修了两条水泥路,装了200多个电动车充电桩,流转1800亩土地,办起物业和旅游服务公司,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10万元。
“不开会不代表责任轻了,反倒半点松懈都来不得。”现在,解跃坤常在村里碰见“不打招呼”“不请自来”的领导干部。“老解,抗旱设备够不够?”“充电桩啥时候能通电?”……他们不往会议室钻,而是直奔田头、工地。“过去是我们揣着材料往镇上跑,现在是他们带着问题来村里。”解跃坤笑着说。
而在唐洋镇,干部干事创业的脚步也愈发轻快。如今,镇村干部每周入户4天,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率提升了15%,民生“微实事”办结量同比翻倍。
分管招商、安全生产等工作的刘经天,这两年往企业跑得越来越多。苏州一家空压机企业一期在镇上投资1亿元,镇村干部几乎每周都上门,看进度、解难题。“你们这服务,我们信得过。”最近企业负责人拍板,二期再投1.5亿元。而在辖区另一家企业主动“牵线”下,一家膜材料生产企业今年买下镇上1万平方米闲置厂房,近亿元项目很快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