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华杰 朱亮高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入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的重大原则。今年,一场由8500万群众广泛参与、创造超380亿元消费引流效应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火爆出圈,其影响和价值远远超越了体育范畴本身,激荡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涟漪效应,成为群众体育的一场创造性盛宴,成为亿万人民热切关注的话题日常,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基层实践的生动映照,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叙事视域下的人民观气魄、文化观气象和健康观气韵。
彰显人民观气魄:现代化的深厚根基在于人民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事业,尤为需要彰显“人民性”,尤为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苏超”的成功出圈出彩,在于激活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根本动力,并转化为具体可感可及、深度共情共鸣的精神文化生活,淋漓尽致地彰显了现代化进程中源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昂扬气魄。
于广泛参与中见证人民主体性。500多名参赛球员中,超过65%是快递员、村支书、教师等普通劳动者。群众广泛性参与正是对发展主体的自觉回归。“一市一队”模式强力塑造了“为城市而战”“为家乡站台”的地域认同感,鲜明的“草根底色”与“在地属性”,让普通人的热爱与拼搏同样能被看见、被尊重、被喝彩,当“共创者”的身份得以确认,最广泛的人文精神便被凝聚,最深层的创造活力便被唤醒。正是这种源于人民、植根人民的主体意识,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壮阔实践最具生活场景、最具烟火气和最为壮观的澎湃动能。
于生动共享中彰显发展包容性。“苏超”现象深刻体现“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价值取向。赛事组织方始终坚持普惠原则,门票定价亲民。通过降低参与门槛、拓宽受益范围,让赛事的活力真切迸发于城市的烟火气之中。“东北烧烤”“银丝面馆”等草根小店的朴素身影,与一众大牌并肩闪耀在“苏超”广告位;无数微观经营主体借赛事东风,共享发展红利。“赛事搭台、百姓唱戏、经济受益”的全新模式,生动诠释了“共享”如何凝聚持续发展的势能,成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的时代表达。
于热诚服务中凝练治理亲和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的历程。“苏超”成功的背后,是现代性、精细化、显温度的生动治理尝试。官方主动放下身段,融入民间话语体系,玩梗“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密切关注民众反馈,根据观赛偏好灵活调整赛程、协调增加公交专线和临时停车位等。点点滴滴,满是对人民细微需求的真诚倾听、快速响应和倾情供给。“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互动模式,不仅提升了赛事体验,更展现了现代化治理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和灵活高效的应变能力。
抒发文化观气象:现代化的无穷魅力在于文化自信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赋予现代化以独特的高度、宽度和厚度。“苏超”现象之所以如此引发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共生共情共舞,关键在于它以赛事为载体,巧妙激活了地域文化的深层基因,并将城市间的差异性转化为协同发展的深层动能,抒发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气象。
赛事成为地域文化动态展演的鲜活平台。围绕“苏超”赛事构建的文化叙事精彩纷呈。各主办城市将本地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历史典故融入赛事全过程,打造“观赛+文化体验”的融合模式。常州主场将“季子遗风”等历史元素融入赛前表演,让观众感受诚信礼让的文化传承;扬州与泰州的“早茶德比”,不仅比拼球技,更是一场舌尖上的文化交流盛会;徐州赛场化用“楚汉争霸”的历史IP,营造出浓厚的时空穿越感。“沉浸式文化叙事”丰富了赛事内涵,推动“为一场球,赴一座城”的“观赛+旅游”模式走向成熟。数据显示,2025年“苏超”赛事期间,主场城市旅游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7.38%,异地文旅消费同比增长27.1%,赛事带来的流量,成功转化为文化的“留量”和消费的“增量”,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票根经济撬动人文经济的无限可能。“苏超”的创新之处,在于对赛事衍生价值的深度挖掘。它创造性推出票根“100种用法”,把一张小小的票根,变成开启一段深度城市文化体验的钥匙。凭“苏超”票根,可以在南京享受部分博物馆、书店的专属折扣;在苏州体验特定的园林夜游或评弹专场;在连云港获得海鲜餐馆的特别优惠……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一张票根、全域体验”,不仅延长了消费链条,更将观赛热情延伸为对城市文化脉络的深度探寻和认同。文化要素深度嵌入经济活动,成为驱动消费升级、提升产业价值的内核动力。
体育精神与城市品格交相辉映。“苏超”赛场上,各城市球队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往往与其地域文化性格深度契合。冠军泰州队凭借顽强意志“一黑到底”,诠释泰州“三个不相信”的城市精神;南通队以14场不败战绩最后憾得亚军,全队和万千球迷坦然拥抱遗憾,响亮高奏“光荣属于南通”,展现了豁达坚韧、勇于争先的江海情怀。十三座城市,十三样风采,共同抒写了一曲“和而不同”、精彩纷呈的协奏曲。赛事超越了竞技胜负,升华为凝聚城市精神、展示地域形象的文化盛宴。
铸就健康观气韵:现代化的崇高目标在于生活美好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强调要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苏超”现象的蓬勃活力,基于精准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方式、高品质休闲体验和丰富社会交往的新期待,为筑牢美好生活之基注入了丰沛丰厚的健康观气韵。
让体育回归生活,让健康成为风尚。“苏超”的巨大影响力,极大地推动了体育健身理念深入人心,赛场上快递员不知疲倦的奔跑、教师精准的射门、赛后村支书组织村民修建球场……身边榜样的强大力量,让竞技活动回归到日常生活。南通珂缔缘俱乐部创始人李太镇,十余年以青训厚土育健康栋梁,从最初的7名学员起步,俱乐部逐步建成U8—U18共12支精英梯队,拥有职业队员近300人,“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的理念吸引不少青少年投身足球运动;江苏各地的“荧光夜跑”“社区足球赛”“村BA”等群众性健身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体育成为普通人强健体魄、愉悦身心、增进交往的生活方式。健康,成为每个人公平享有、主动追求的权利。
活化城市空间,提升生活品质。“苏超”现象的深层意义,还体现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性活化与赋能。昔日以生产、运输功能为主的南通长江岸线,在“苏超”赛事和相关规划的推动下,华丽转变为集运动、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南通长江体育公园。在全省范围内系统性地利用城市“金角银边”,把城市更新规划嵌入民生坐标,增建、改造各类体育设施,全力推动“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深入践行“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时代要求。这些举措,将健康中国的战略要求,细致入微地书写到每处焕发新生的公共空间、每次及时周到的服务响应、每份健康获得感与生活幸福感之中。
(作者分别为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委党校副校长;上海市委党校原副校长、一级巡视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