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论:城市发展的“大”与“小”
2025-11-20 08:10: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朱绍岳

一座人民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11月15日的南京江心洲,2025南京江豚音乐节如期奏响。江风、音符、如画风光,浑然一体。

16日,2025南京马拉松暨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南京站)在奥体中心鸣枪开赛。南京创新使用“岛式穿越”法,高效引导群众穿越道路,最大限度减少马拉松赛事对市民日常出行的影响。

当天,施普林格·自然在线发布了《自然》增刊“自然指数—科研城市”,聚焦全球主要城市及都市圈2024年在自然指数追踪的高质量期刊上的最新科研产出变化。南京跻身全球前五,在国内城市中,仅次于京沪。

从家门口的文体活动,到“高大上”的科研产出,一“小”一“大”,在不经意间,体现出城市高质量发展中蕴藏的辩证法。

城市发展的“大”,是指什么?

“大”在城市发展的站位、格局,在城市的胸襟气度。11月17日的省委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把“走在前、做示范”体现到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要体现在全面增强城市发展综合实力上,体现在主动参与全球城市竞争合作上。伸出手来交朋友,敞开大门做生意。不久前闭幕的第八届进博会上,江苏“十三太保”各显其能:苏州带着纳米新材料的前沿成果与国际巨头洽谈合作,无锡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吸引全球客商,徐州则将“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硬核装备摆上展台……在昂首阔步迈向全球的同时,江苏这片广阔的热土,也怀揣着科研攻关的赤诚与开放合作的热忱。聚焦绿色城市、生命健康两大技术领域,江苏携手新加坡举办2025技术创新合作对接会,让创新的种子漂洋过海,扎根发芽;面向全球引才聚智,宜兴市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行”,以赛为媒,连云港扩容高端人才“朋友圈”……处处能看见开放的臂膀与包容的胸襟。

经济大省,“大”就要有“大”的样子。这种“大”不是粗放、不是漫无目的,而是一种意识上的超前与敏锐,一种服务上的精细与包容,一种气度上的海纳百川。

城市发展的“小”,又是指什么?

“大”的格局之下,是“小”的静水流深。往往让一个异乡人流连忘返、定居扎根的,并非什么高楼建筑。社区里巷的一次投诉反馈,家门口附近的一次文体活动,周边公园的健身设施增设维护,这些氤氲于城市气息之中的日常,这些散落在生活褶皱里的烟火气,不需要太多宏大叙事的映衬,寥寥几笔,足以勾勒出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气质,也在不知不觉间塑造人们对于城市的深切认同。南京熙南里的咖啡文化节,让六朝古都又添几分“潮”韵;运河畔的民乐声袅袅飘扬,古镇里的摇滚乐激情回荡,“世界音乐之都”无锡,正用丰富的音乐语言,讲述着传统与现代交融、山水与音符共舞的城市故事;从建设以二次元为主题的青年文化综合体,到打造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扬州,这座千年古城的臂弯里,既托举着青年的蓬勃期许,也安放着老者的岁月期待。

“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一座高质量发展的城市,一座人民的城市,到底该如何建设?谋于至远、工于至微,“大”与“小”的辩证法里,既照见城市的发展脉络,也昭示城市的前行道路。答案,或许就在其中。

作者:  编辑:颜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