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用心用功用情做大“民生蛋糕”看一座城市的“幸福表情”
2021-10-16 10:38:00
来源:扬州日报-扬州网
0
【字号:  】【打印

记者 嵇长青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如果给过去五年的扬州画一个“表情包”,那一定是一张张笑脸。过去五年间,扬州下大力气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就是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

回望这五年,有人说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有人说有了更满意的收入、更稳定的工作,也有人说有了更好的居住条件和更好的社会保障……

幸福的感受,千万般;生活的美好,同一色。

数字为证:2020年,全市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72万元、2.48万元,年收入7000元以下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集体经营性收入45万元以下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

今天的扬州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勠力同心、接续奋斗,努力把“好地方”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今天,让我们用历史的长镜头,去端详今昔,看看一座城市“百姓富”的幸福表情。

幸福工程叩响幸福之门 连续20年民生“1号文件”办好民生实事

【幸福故事】

一座“菜园子”的智慧

国庆刚过,位于广陵沙头的沿江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核心区,总面积超3万平方米的高标准玻璃温室大棚已建成,在传感器的助力下,大棚实现了无人值守的自动生产。

“管理人员只需在温床上播种,洒水、施肥、温控等植物生长周期的全部环节完全交给物联网设备自动完成。”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周世宽形象地比喻说,这叫“‘智慧锄犁’深耕都市田园”。

“这种小西红柿采用无土栽培,利用肥水一体化的营养基质,根据品种基因实现生长能量的精准供给,让果实口感更好、品质更高。”正在田间巡查的扬州大学现代园艺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高红胜说,新品种更能满足扬州人对食品的新追求。

【新闻纵深】

最基本民生就是最重要民生

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菜、呼吸上新鲜空气……这些基本民生,人人都需要、天天不可少。

最基本的民生就是最重要的民生。扬州积极响应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连续20年以“1号文件”聚焦民生,集中力量办大事,出台了一项项惠及百姓的政策,干成了一件件实打实的实事:

为了让百姓喝上干净水,过去五年间,扬州下大力气全面完成区域供水目标任务,并在全省首批实现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做到城乡居民饮用水“同源同网同质”,全市人民喝上了干净的长江水、运河水。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持续聚焦扬州,称赞扬州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不仅让城乡居民喝上了放心水,更保证了“一江清水向北送”。

为了让百姓吃上放心菜,扬州实施“1161菜篮子工程”,打造了宝应水生蔬菜,高邮、江都、广陵、邗江、仪征设施蔬菜等菜篮子基地。截至2020年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10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超过28万亩,产量达230万吨。

为了让百姓呼吸上新鲜空气,扬州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5%用于绿化工程,扎实推进“绿杨城郭新扬州”计划,已建成358个遍布城乡的公园,市民出门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一个公园。

……

踩着老百姓脚印办实事、干大事。从解困民生、普惠民生到幸福民生,扬州矢志不渝地打造民生幸福的“升级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现代高效农业四面开花,农民更体面,农业更有奔头

【幸福故事】

一只小香菇撑起一把“致富伞”

国庆长假期间,广陵李典镇伏业村党总支书记高瑞东与蔬菜种植大户李宏亮签订了田间大棚承包协议,委托这位“土专家”管理村里的田间大棚。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香菇培育季,今年种多少菇、用多少人工,高瑞东还是要操心。

三年前,伏业村还是一个经济薄弱村。什么产业下金蛋?高瑞东外出学习食用菌培育经验,打造家家抢种香菇、产供销一条龙的致富产业链。

去年村里成功注册了“伏菇菇”品牌。今年村里开始发展高温培育,让“伏菇菇”这把“伞”一年四季都能撑开。

【新闻纵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鼓起百姓“钱袋子”

现代农业,一头挑起金山银山,一头挑起绿水青山;一头挑起“粮袋子”,一头挑起“钱袋子”。

过去五年间,扬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代高效农业四面开花,项目、资金、人才、技术加快下乡。如今,乡村正在变景区,田园正在变花园,农民变得更体面,农业更加有奔头……

扬州坚持把打造华东地区品质最优、体系最全的“中央厨房”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现实路径和关键抓手,组织实施粮食绿色增产“1120工程”,规划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31113”基地,启动建设5个现代化生猪养殖产业集聚区;加快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步伐。到2020年底,454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700多亿元。

五年来,扬州坚持将农民的“钱袋子”是否鼓起来作为检验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尺,深入实施农民收入五年增收万元工程。2020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813元,增长6.3%,连续多年超省均水平。

五年来,扬州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大力实施“三保五助”农村扶贫开发重点举措,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2020年,全市92.6%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稳定达7000元以上,80%的沿河、沿江地区市级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5万元、55万元以上。

人才呈现净流入趋势:让每一个创业者、年轻人都能在“好地方”尽情放飞梦想

【幸福故事】一个大学生的生活憧憬

昨天上午,在江都经济开发区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船舶设计员刘俊的手机上收到了两条银行短信通知:一条是工资到账信息,一条是“江都人才卡”的补贴资金到账信息。刘俊笑着告诉记者:“在江都工作,每个月除了领正常工资,还能收到江都区委组织部人才科发放的2000元人才补贴。”

刘俊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去年9月,扬州中远海运在南通举办专场招聘会,他被江都区委组织部的人才政策给吸引住了:“高校本科生到江都制造领域工作,区财政三年共补贴5万元,硕士研究生补贴10万元。”与家人商量后,去年10月,刘俊一头奔向江都。

补贴优厚,交通便利,虽然来到江都一年不到,刘俊已打算在江都安家。“江都的医疗、教育资源非常丰厚,以后的小家肯定能幸福。”刘俊对未来的小日子满怀憧憬。

【新闻纵深】“好地方”成了人才净流入城市

就业,富民之本;创业,富民之源。

过去五年间,扬州努力创造“好地方”的幸福生活,打造更加宜创宜业的发展环境,让每一个创业者都能在扬州尽情放飞梦想,让更多年轻人都能在扬州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扬州拥有近58万户市场主体,是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全市已建成科技产业综合体470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超过3100家、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45000多名,创新创业创造的氛围日益浓厚。

从2010年起,扬州启动实施“绿扬金凤计划”,用“真金白银”广纳天下英才,市、县两级财政先后投入7.6亿元,吸引包括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在内的2191名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扬创新创业。对顶尖人才“一事一议”,3年内给予最高5000万元资助;对双创团队给予300万元-1000万元资助;对领军人才给予50万元-300万元资助;对优秀博士给予6万元-15万元资助。对企业引进的全职来扬工作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可连续3年给予租房补贴,对高层次人才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

就业稳,则民心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以稳企业来稳就业,以保就业来保民生。202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远超4.75万人的目标。

今年5月26日,扬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全市2020年常住人口455.98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9.97万人,增长2.2%;常住人口比同年户籍人口多1.27万人,呈现净流入趋势,说明扬州对外来人口吸引力不断增强。

“紧日子”换“好日子”:钱先紧着百姓花,新增财力七成以上用于改善民生

【幸福故事】一座老小区的美丽变身

今年5月,国家住建部总经济师杨保军来到广陵文峰街道工人第一新村,调研指导这座“双老型”小区改造与颐养宜居试点工程时点赞道:“把老旧小区改造与适老化改造相结合,出发点好;引入第三方机构,探索智慧养老运营模式,效果很好。”

文峰街道是扬州老工业基地,这里聚集着一批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企职工宿舍和老旧小区。2020年3月,文峰街道最大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正式启动。项目开展以来,共召开各类居民听证会68次,收集改造意见建议1332条,化解施工矛盾675起,拆除违章建筑700多平方米。居民沈昌年说:“街道和社区牵头,政府花了票子、画了样子、定了案子,这是利民的大好事!”

【新闻纵深】补民生短板,为幸福“加码”

过去五年,扬州对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持续给力打基础,精准发力补短板,提高幸福扬州的“木桶容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政府有钱先紧着百姓花。“民生蛋糕”,既要做大,更要分好,每年把新增财力的70%用于改善民生,从百姓最难、最急、最盼的事入手,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2016年以来,扬州在老旧小区整治改造的基础上,融入无障碍设施建设、电梯加装等适老化因素,试点和推进宜居住区建设;制定出台了新版《扬州市老旧小区宜居住区建设改造内容和标准》,将整治改造标准细化为基础类19项、重点类15项、提优类10项等三类44项内容,效果区分五个星级,引导各县(市、区)拓展整治内容、提高整治标准,逐步推动老旧小区整治向“宜居建设”转变。目前,全市已打造荷花池小区、翠岗小区等20个宜居住区示范项目,其中18个为省级建设任务。

五年间,政府投入50亿元,在苏中苏北第一家实现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让失地农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养老保障。

五年间,扬州每年投入13.5亿元,在主城三区实现社会保障和民政福利“同城同步同标”,为居民撑起越织越密的“保障网”。

让百姓共建共享发展成果:将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向全域延伸覆盖

【幸福故事】一个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全覆盖

9月24日,广陵区学生家长获得了一个好消息:汤汪小学和湾头小学正式加入育才教育集团,文峰小学加入汶河教育集团,沙口小学加入东关教育集团。湾头小学学生家长李淼说,孩子在家门口可以上名校了。

广陵按照“试点先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思路,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稳步推进,2020年7月,启动以育才小学、汶河小学、东关小学为核心学校的3个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区集团化办学已实现城区所有公办小学全覆盖。

【新闻纵深】让大家尽享更高质量的社会资源

教育,是最根本的民生,它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关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成才,也关乎城市形象和长远竞争力。

有学上还要上好学。过去五年间,扬州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化改革,全力打造“全域名校”、“幸福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教育、医疗、养老……皆浓缩成沉甸甸的“民生”二字。

健康是送给老百姓最大的民生福利。在“健康扬州”建设中,扬州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由医疗服务“小处方”切入,依靠社会联动“大处方”推进,打造亮点和特色,着力实现共建共享、全民健康。

过去五年间,扬州出台《“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行动计划》,制定8大行动、35项重点任务、40项具体指标。扬州构建更加完善的医疗卫生健康体系。在“十三五”期间,市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大医院专家,扬州建设多维度、多形式、多样化、多领域的紧密型医联体,实现全市范围内纵向医联体全覆盖;投入6000万元建设“互联网+智慧健康”信息系统,让全市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与城市三级医院的远程会诊中心直联,成为全国基层医改典型案例。

去年10月,市人大、市政协开展评议期间,委托第三方发放调查问卷,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满意度达到99%。

作者:  编辑:夏禹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