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韩雷 闵添) 3月27日,常熟市辛庄镇杨中村何桥三组农户张小荣牵着小孙子的手,看着家门口3.5亩的草皮田被深翻处理:“往后,我们再不种草皮了!”
4天前,张小荣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协议上签字,按每亩850元的标准流转给村里。种草皮,若以今年的行情来看,每亩能带来5000元左右的收益。在这3.5亩的地里忙活了27年,张小荣靠着草皮收入支撑起了整个家,如今要“退草还耕”,他多少有些不舍。虽然土地流转费和过去种草皮的收入相比差距很大,但看着已经板结发黄的土地,张小荣还是签了字,“国家有号召,我们老百姓就要响应,就算不为自己,也要为子孙后代考虑!”
今年,辛庄镇超1万亩的草皮田,除了在城市开发边界范围内的土地外,剩余所有具备复耕条件的9200亩全部实现“退草还耕”。
辛庄素有“草皮之乡”的称号,种植和贩运草皮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种草皮鼓了辛庄农民的口袋,但同时也让辛庄欠下了“生态账”。“每次铲草皮,都要带走1厘米厚的土壤。”杨中村党委书记毛国明说。
2021年,辛庄镇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防止耕地“非粮化”号召,在平墅村先试先行“退草还耕”工作,对该村2600亩草皮种植田进行高标准改造。王巷桥示范基地是该村“退草还耕”后改造的第一个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深翻深耕,这里多年扦草裸露的“黄泥”变回“熟土”。去年,该村“退草还耕”田块的小麦亩产约400公斤,水稻亩产达651.5公斤,均高于地区平均水平。
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打得好,辛庄镇不但补上了生态欠账,还带动百余名“种草人”转为“种粮人”。曾经的草皮经纪人王正元、王亚军父子已变身种粮大户。三年来,他们相继承包近2000亩“退草还耕”田块,购置粮食收种、烘干、加工设备,并成立家庭农场。去年,父子两人的承包田共收获小麦700余吨、水稻1200余吨,销售额超600万元,帮助30多名“种草人”再就业。“虽然相比收草皮赚得少一些,但种粮是大势所趋。只有转型,才能走上可持续的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王亚军说。
“今年秋天,全镇所有‘退草还耕’田块将‘应种尽种’。根据‘三分地养活一个人’标准测算,9200亩耕地一年能提供3万人的口粮。”辛庄镇副镇长陈伟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