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韵:坚持思政教育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11-29 10:33: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高校作为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要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思政引领,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规律和高校思政教育规律,持续开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把准“主基调”,推动“大思政”育人固根铸魂。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要以思政教育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大思政”系统观念,把高校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着力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培育“大师资”、深挖“大资源”。以需求为导向强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侧改革,打造跨学院、跨学校、跨行业、跨地域的“思想碰撞”场,拓展时空边界,构建层次递进、相互支撑、全面覆盖的思政育人体系。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壁垒,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优化课程内容、严格教材选用、规范课堂教学、丰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

画好“同心圆”,推动学科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会贯通。完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培养体系,积极打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四位一体格局。以课程建设为“点”,以专业建设为“线”,以学科建设为“面”,分类设置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任务和育人重点,构建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思政建设生态体系。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学科专业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凝练思政教育内容,优化课程教学大纲,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人重育人、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的良好局面,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坚持向过程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向师德要质量的意识,深挖理论内涵,突出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营造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育人环境,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畅通“主动脉”,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固本培元。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主动谋划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办学治校的历史地位和使命,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政治功能、育人功能、思想引领功能、研究宣传功能,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一流的教学育人基地、思想宣传阵地、理论研究高地。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把思政教学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基本职责,将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推广“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有特色的品牌课,在“言马”“研马”中提升中国叙事的话语传播效能,守住主阵地、捍卫主渠道,谱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新篇章。

扩大“辐射圈”,推动思政教育内涵建设守正创新。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各类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劳模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伟大精神引入课堂,深化对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的学习宣传,利用“活教材”和“实景课堂”持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把榜样力量转化为广大师生的生动实践。推动思政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云上大思政课”平台,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思政教育工作的最大增量,用好数字化技术,营造“沉浸式”“体验式”和“互动式”的学习环境,让教学“动”起来、内容“活”起来、视野“宽”起来,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杜绝课程思政“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引导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思政教育“深”起来;培养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让思政教育“热”起来;用好“网言网语”,将党的理论用贴近学生思维特点的方式表达,让思政教育“潮”起来。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最后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学习效果,不断开创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

(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江苏现代财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

作者:姚文韵  编辑:王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