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让更多非遗美食香飘“出圈”
2022-12-06 08:51:00
来源:盐阜大众报
0
【字号:  】【打印

一碗东台鱼汤面,不只在盐城卖得好,在长三角多地开店,销售火爆;一瓶普通陈皮酒,一年销出100多万瓶,卖往全国各地;一块阜宁大糕,进机场、上高铁,走遍大江南北;一碗五粮粥,吸引市外游客驱车数百公里来品尝……非遗美食,从传统中走来,香飘“出圈”,既承载了舌尖上的乡愁,也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重大时代课题。非遗美食“出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现实答案。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一口老味道,传了一代又一代,离不开工匠精神的绵延赓续。非遗美食的一个共同特点,几乎多是尽量保留食物的本味,不借助“科技与狠活”,配料表多非常简短,靠的就是匠心加良心,是不厌其烦的一道道工序,是对食物的敬畏心。实践证明,好品质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一口延续上百年的老味道,余香绕梁,原因何在?背后是可贵的情怀支撑。不少非遗美食,做得辛苦,本小利薄,却传了一代又一代,只因“情怀”二字。一代代手艺人的坚守和纯粹让人感动,“钱么,够生活就行。”“不能让慕名而来的人失望。”……正是有了隐没在城市乡村的一家家活色生香的老店,才有了城市生生不息的烟火气。

让更多非遗美食“出圈”,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有传承才有生命力,有创新才有推动力。老味道里有乡愁,代代传承,延续乡愁。但是,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化,如果一味守旧,很可能被社会所淘汰。适应现代人健康保健的理念,陈皮酒引入了药食同源,加了滋补药材;迎合现代人低盐低糖的饮食,阜宁大糕开发了多个低盐低糖新品,等等。在传承中创新,只有与时俱进,方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让更多非遗美食“出圈”,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是有历史的,少则三五代人,多的更久;也是有故事的,一只只包浆的瓦罐、一张张泛黄的票据、一件件陈旧的用具,年代感鲜明,记录了一个个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也组成了一个地方有温度的历史文化。收集、整理、展出这些历史文化资料,不应仅仅是非遗传承人的事,地方政府应多一些关注和支持,在发展好非遗项目的同时,更要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

让更多非遗美食“出圈”,要处理好塑造品牌与发展产业的关系。很多非遗美食发展至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不少仍处于自产自销的状态,销售区域狭窄。要实现更大发展和更广影响,就要塑造品牌和发展产业。东台鱼汤面,经过当地政府持续发力,规范了行业标准,品牌影响力明显增强,已形成特色产业,带动众多群众发家致富,也带给更多人舌尖上的美味享受。做大做强非遗项目,有的还可借助电商平台,走向更大市场。发展非遗美食产业,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应有之义,也是打造地方特色名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是多赢的举措,需要多方协同发力。

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发展好自身才能有未来。凝结着几代人记忆的老味道,本身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这些寄托乡愁的载体活得好、活得久。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