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冬冬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泰州坚持以壮大实体经济为导向,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为路径,致力构建以“大海新晨”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全市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立足行稳致远,着力夯实经济发展基本盘。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切实担负好勇挑大梁的责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稳存量。建立经济运行联动监测机制,对于海工装备、高技术船舶等市场景气行业,强化用工、用电、用气等保障,支持企业抢抓机遇、多产快销、多作贡献;对于光伏锂电等市场波动行业,积极帮助企业拓市场、抢订单、融资金,力促企业产销止跌回升、稳住基本盘。扩增量。始终把项目攻坚作为“头版头条”,围绕项目招引,构建全域全员全力服务招商新格局,致力招引一批具有战略性、引领性、支撑性的“重特大”项目,集聚一批科创型、成长型、爆发力强的“小而美”项目;围绕项目建设,开展新增长点摸排,编制项目投产达效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见效。防变量。紧盯外部环境,积极应对各类不利因素影响,持续跟踪研判行业发展趋势,主动防范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市海工船舶等主导产业影响,不断提高识险、辨险、除险能力。精心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提高产业关键环节主导力、控制力。
聚焦链式发展,着力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统筹推进产业链群体系建设,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推动传统产业“固链强基”。聚焦更高“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抢抓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契机,大力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加快老旧设备更新改造步伐,催生产业转型新动能。落实“双碳战略”,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促进新兴产业“聚链成群”。完善产业组织推进体系,聚焦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实施新一轮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做好“一产业链一规划”的战略设计,围绕增强产业竞争力和话语权“强链”,围绕提升产业安全和韧性“补链”,围绕拓展产业覆盖面和价值端“延链”,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引导未来产业“塑链生长”。立足我市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统筹抓好未来技术产业化落地和现有产业未来化跃升,密切跟踪研究央企未来产业布局,持续加强合作对接,落地转化一批前沿创新成果,承载实施一批技术产业化项目,建好合成生物省级未来产业集聚发展试点,积极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强化产创融合,着力锻造产业升级硬内核。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以产业创新的实际需求牵引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赋能产业创新,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底盘支撑”。全力托举企业攀高向新。开展梯次化企业培育,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育苗工程”、高新技术企业“新锐行动”、创新型领军企业“先锋计划”,优化升级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平台,建立“一企一策”服务档案,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雁阵”。全链布局技术攻关进阶。深度融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完善“揭榜挂帅”、创新联合体等机制,引导龙头企业联合省市产研院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合力开展技术攻关。深化“泰智汇”产学研合作品牌,发挥特色产业CTO联盟作用,举办科创集市,促进科技成果、承接企业、资本要素深度对接。全速推进平台提能升级。推进生命健康泰州实验室实质化运营,加快北大医学部泰州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创平台,加快形成“一园区一产业一平台”格局。实施链内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按照“提优一批、整合一批、补短一批”原则,因地制宜在产业链上部署研发、小试、中试、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赋能链内企业创新发展。
筑牢要素支撑,着力激发产业发展强动能。聚焦要素保障、营商环境、区域协同等维度,系统构建抗风险、可持续的产业生态体系。强化要素供给。推动资金、土地、能耗等关键要素向项目集聚,集中力量攻克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瓶颈,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要素供给。持续推进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放大“泰有引力”品牌效应,攻坚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人才计划,最大程度承接先发地区人才资源“溢出效应”,推动人才和产业“共融共舞”。优化营商环境。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线上线下双融合,积极推行“首违不罚”等柔性执法,做到市场准入“公平有序”、监管领域“无事不扰”、执法层面“包容审慎”,打造“到泰州,泰周到”营商环境品牌。深化区域协同。更深层次融入苏南,加快江阴—靖江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常泰跨江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推动实现各类主体之间数据信息、产业政策、项目招商的互联互通。更宽领域接轨上海,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努力成为上海科创成果的优选转化地、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和上海休闲文化旅游目的地,走好新时期的沪泰路。
(作者为泰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