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 波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当游客面临可能被遮天蔽日的黄沙所困,敦煌仅用3小时就将近万人安全转移,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与12级狂风的赛跑”,为文旅行业上了深刻一课:流量狂欢不过是美丽的肥皂泡,管理效能才是城市核心的竞争力。
敦煌应急处置得力绝非偶然。5月3日18时53分沙尘暴预警信号升级为橙色,当地立即启动多维度响应机制。景区娱乐项目紧急暂停、万人演唱会果断取消、全域安保力量向重点区域倾斜。“预警—决策—执行”的闭环体系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气象部门实时监测数据直达指挥中枢,公安、交通、文旅三部门联动形成转运合力,景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按网格化分工引导疏散。这种将应急预案转化为实战应对的能力,源自敦煌常年应对沙尘天气的经验积淀。正如雅丹景区12级风力记录所警示的,这座城市早已将危机意识融入治理基因。
对比鲜明的是,某些旅游城市接待能力堪忧。有游客为找一个停车位四顾无措,有游客为吃一顿热乎饭焦头烂额,有游客为寻一间留宿房心急如焚……“压力测试”之下,暴露出部分景区和城市盲目追求“人流神话”的致命伤。当交通接驳、餐饮供给、安全防护等基础措施尚未完善时,游客增量反而成为巨大的风险隐患。“五一”假期也确有个别地方出现了意外事故,并引发大面积舆情。细究下来,“重营销轻管理”的观念难辞其咎。一些景区和城市在通过网红营销吸引客流后,既无实时客流监控系统,也缺乏突发事件下的成熟应对机制,最终导致服务链条断裂,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敦煌案例的价值,在于构建了“韧性旅游”的新范式。首先是风险预判机制,提前划定沙尘暴影响范围,建立景区最大承载量与风力等级的关联模型;其次是快速响应网络,组建包含公安特警、医疗救护、运输企业的复合型应急队伍;最后是动态调节能力,沙尘暴过后24小时内恢复景区运营,通过调整活动时序消纳服务压力。这种“预防—适应—恢复”的全周期管理,将突发事件变为展现城市治理水平的特殊窗口。正如被困游客描述的“沙丘顶端集体避险”场景,秩序井然的应急处置本身也成为了文旅体验的有机组成。
当部分城市仍在比拼游客数量时,敦煌用“3小时万人撤离”标注了文旅发展质量的新坐标。其一是从“观光容量”转向“安全容量”,建立客流与应急资源的动态平衡;其二是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协同”,打通气象预警、交通调度、医疗保障的行政壁垒;其三是从“事件应对”转向“韧性建设”,通过常态化演练提升公共服务弹性。
这场“与12级狂风的赛跑”启示我们: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在于能承载多少游客,而在于突发状况来临时能保护多少游客。当“跑得快”成为城市的核心能力,“来得多”才真正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