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上的长三角”崛起关键支点
2025-05-27 07:56: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5月22日,航拍南京北站枢纽建设现场。本报记者 蒋文超 摄

编者按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即将在南京举行,本报今起推出“长来长往·见证一体化”专栏,围绕“协同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主题,展现长三角各地近一年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工作成效和经验,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吴琼 王建朋

5月26日,记者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南京北站,现场一片繁忙,“钢铁巨人”挥舞着机械手臂,千余名建设者在此奋战。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主通道骨干线路——北沿江高铁中规模最大的枢纽客站,该站是服务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枢纽节点,是南京唯一集高速、城际、普速铁路于一体的铁路枢纽,同时也是北沿江高铁的关键节点工程,预计2027年10月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站在项目沙盘前看,总建筑面积69.21万平方米的南京北站犹如一个“立体交通魔方”。中铁建设集团南京北站站房2标项目部总工程师王晓东表示,南京北站通过超大枢纽规模、高效换乘体系、站城融合开发及绿色技术应用,不仅成为长三角北翼核心枢纽,更以填补区域空白、驱动江北发展的独特价值,成为“轨道上的长三角”关键支点。

王晓东告诉记者,南京北站核心优势体现在四大维度:枢纽规模上,采用“3场16台30线”(高铁/城际/普速三场并设),年旅客发送量可达3650万人次,直接服务江北浦口、六合等区域,填补该地区铁路交通空白。立体换乘上,首创“双光谷+井字形快速换乘通道”,地铁3、4、15、18号线及宁滁城际S4线共站建设,实现高铁与地铁“零换乘”,光谷扶梯5分钟直达候车层,换乘效率较传统枢纽提升近40%。绿色技术上,广泛应用低碳材料和综合节能降碳技术,如结构大面积采用高强钢和超高强钢绞线减少总用钢量;施工过程采用雨水回收和路液固化土施工技术;建筑屋顶设置10.5万平方米光伏发电板,实现年发电量约300万千瓦时,为长三角高铁站首创。区域辐射上,依托北沿江高铁串联中西部六省一市,南京至合肥行程缩短至35分钟,重构“半日经济圈”;同步规划14.4平方公里枢纽经济区,预计可集聚10万人口,驱动江北产城融合,与南京南站形成“双核驱动”城市新格局。

作为站城融合综合交通枢纽,南京北站的建设过程凝聚了施工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开工以来,我们完成了全部15000多根工程桩施工,现在正在进行深基坑及地下结构施工。”中铁建工集团南京北站站房3标项目部项目总工程师吴廷勇介绍,这个过程面临两大挑战:第一是地质条件复杂。以正在施工的地铁基坑为例,深度达24米,相当于8层楼。为确保安全,项目采用了“智能监测+数字孪生”技术,布设上千个高精度传感器,实时监测20多项关键指标,数据每5分钟自动上传。通过三维数字模型,工作人员可以直观看到基坑的实时状态,系统能够自动预警潜在风险。第二是多系统协同难题。项目要同时协调高铁、地铁、市政等数十个专业系统的施工,涉及的工种、设备、数据量庞大。“为此,我们联合打造了‘智慧大脑’调度中心。各参建单位可以实时共享信息、协同作业,施工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项目实现多维度、全周期的智能化管理。”吴廷勇说。

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南京北站这座“超级枢纽”的崛起,一个更富活力的长三角经济圈将在轨道延伸处渐次展开。

作者:  编辑:颜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