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学携手,共话“历史何以当代”
2024-05-26 07:43: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讯 (记者 杨民仆 冯圆芳) 5月25日,“历史何以当代: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华夏传播研究”论坛在南京大学举办。论坛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传媒发展研究院、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华夏传播研究会和江苏紫金传媒智库共同主办,《传媒观察》提供学术支持,以“业学携手”的跨学科视野,寻找文化传承与现代传播的结合点,探讨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可能路径。

从思想、器物到美食、非遗,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到海外传播,上午的主旨演讲环节观点精彩、视野宽阔。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振祥提出了“文化的符号化是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的前置工作”的观点,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认为,当前内容供给能力偏弱是数字文化出海面临的重大挑战,要主动适应国外文化市场,大力推动数字文化创新。围绕学科建构,华夏传播研究会名誉会长、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吴予敏指出了华夏传播研究“入”与“出”的难题,强调研究者既要走进历史、又要走出历史,提炼中国历史经验的精华,对历史进行“接着讲”与“再阐述”。因变身“美食博主”而在社交媒体走红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良仁,分享了如何通过美食来观照城市的“温度”和“厚度”,舞剧《红楼梦》则通过“主打一个听劝”、精准戳中Z世代的情感需求,塑造出“从大观园走向互联网”的传播景观。

25日下午,嘉宾们继续围绕“文脉传承与创新传播”展开讨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文库·精华编》主编徐兴无梳理了“文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代称的发展轨迹,他认为与血脉、动脉、经络紧密相关的“文脉”一词,生动彰显了文化的生命力、切身性与精神性。方志文化是中华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地方志办公室通过编撰江苏名镇名村志、办好“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打造智慧方志馆等,为方志文化宣传找到着力点和落脚点。为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江苏文库》上线数字版,方便用户在线阅读研究,还设计了数字文创产品、互动活动;南京图书馆则通过举办系列文化走读、带领市民读者捡拾“身边的文脉”;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杜泽逊还提出对古籍进行高清扫描、精准校注,以及进行现代改编、文学转化等,让古籍“飞”入寻常百姓家。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以生动的案例分享,揭开了“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介绍中运博如何通过重塑展览新体验、教育新体验、文旅融合新体验,诠释与创造“博物馆的新质力量”。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