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响水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
2024-05-27 07:58: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卞小燕

通讯员 夏月明 王静 叶珊珊

初夏的响水黄河故道片区,草长莺飞,生机勃发。铁皮石斛温棚里绿意盎然、鲜食玉米基地新叶舒展、“十里桃园”桃花竞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斑斓画卷正在响水大地徐徐铺展。

如何让黄河故道变成富民廊道?响水县做好“党建+”文章,创新建立黄河故道片区党建联盟和西蓝花、鲜食玉米、铁皮石斛、桃果4个产业链党委,用“党建链”赋能“产业链”,将党建引领的“组织聚合力”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组织串“链”,激活发展新引擎

黄河故道,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以“链式发展”的思维,响水将西蓝花、铁皮石斛、鲜食玉米等特色产业串珠成链,让黄河故道别有风景。

响水县4个产业链党委下设15个功能性党支部,构建起“1+4+N”党建联盟组织体系,发挥产业链党委“牵头抓总”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做到对策共商、难题共解、实事共办,将各部门“单人拉车”转变为联席会议“集体推车”,推动党建与产业、镇村互融共促。

4月30日,运河镇鲜食玉米种植基地。“去年117亩玉米,纯收入10余万元。”湾港村党员、种植大户顾才堂看着田间忙碌的村民,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些农户今年都加入了他们的扩种队伍。“看到效益好,村民自己就跟上来了。”湾港村党总支书记顾娟平表示,去年村鲜食玉米亩均收入3000至3500元,今年全村将继续扩种,计划动员500多户农民加入鲜食玉米产业发展。

在响水,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由最初的3000亩突破到现在的1.5万亩,年销售额超亿元,这与党组织的带动作用密切相关。该产业链党委下设种植、田间管理、加工、销售4个党支部,“党员责任区”及“党员先锋岗”23个,田间管理、采收等环节以党员为骨干,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通过“四统一保”+新型主体模式,带动家庭农场年收益达360万元,群众增加务工性收入200万元。

服务畅“链”,构建发展新生态

“我这50亩西蓝花能有好收成,幸亏专家上门指导。”对两个月前遭遇的恶劣天气,南河镇头甲村西蓝花种植户李伟港记忆犹新,当时,田头的西蓝花蔫头耷脑没“精神”,他看着心急如焚。西蓝花种植党支部副书记王龙生得知后,第一时间邀请省农科院专家郑子松来响水指导,专家很快开出“药方”,不仅帮助李伟港挽回损失,还让西蓝花获得丰收。

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西蓝花产业链党委委员、响水旭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叶恩君,带头采用先进农业机械,实现西蓝花无人移栽。“真的很方便,只要设定好程序,100亩地原本需要10人干一周的工作量,现在两天就能干完。”在叶恩君的带动下,种植大户们都尝到了甜头。

党建引领、科技加持,响水牵手农科院校,成立长三角(响水)西蓝花产业研究院,与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研究机构长期合作,响水西蓝花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获评江苏省十强区域公用品牌,创建“灌江”“村嫂”等品牌。

做优服务链,赋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响水西蓝花已形成从种苗到移栽、管理到采收、储运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常年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值突破13亿元,带动近4万农民增收致富。

扩圈强“链”,培育发展新动能

建强“党建链”,领跑“产业链”。结合近年来发展实际,铁皮石斛产业链党委提出,要以党建链串联产业链、赋能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着眼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统筹推进产业上下游联动、招商区域联合,加强延链强链,培育新质生产力。

铁皮石斛产业是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之一。该产业链党委瞄准“药食同源”赛道,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壮大千亩铁皮石斛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发展铁皮石斛简易棚种植。同时,引进深加工项目——江苏云响仙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全自动生产线将石斛加工成饮品,可实现年销售液体饮料2000吨、固体饮料20吨、压片糖果20吨。

“链”上党建,让产业“链条更长、链环更强、链接更紧”。西蓝花产业链党委坚持“链式”驱动,让西蓝花长出“增值芽”。以茎叶为原料,将西蓝花加工成脆片、腌制品等休闲食品,在产后环节多元化开发、多环节增值。同时,建成宝青、万银等20多座冷库,实现西蓝花错峰销售,并带动下游制冰、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

鲜食玉米产业链党委引进志禾鲜食玉米生产加工项目,实现边采摘边加工,有效锁住鲜食玉米营养和水分,抢“鲜”上市长三角;桃果产业链党委沿“链”招商,引进深加工企业江苏新地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党建“链”动上下游产业,催生“葡萄串”效应。

“实现‘党建链’和‘产业链’双向奔赴,是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胜势,造就了一批黄河故道特色产业,‘链’起了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响水县委书记郭超说。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