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思为
在“流量经济”与“文化传承”交织的当下,徐州以一条长约3.5公里的“彭城七里”历史文脉为纽带,演绎了一场从历史记忆到城市记忆的传播裂变。
这条串联4300年文明印记的轴线,不仅是城市空间的重构,更是人文经济学“徐州方程式”的生动实践——通过激活文化基因、重构消费场景、释放协同效应,将“沉睡的历史”转化为“流动的财富”,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共生共荣。
文脉解码×共生更新
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城市IP
当古风今韵在户部山古民居的飞檐上流转,徐州,这座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已沉淀了5000年文明史和2600年建城史。
历史上的徐州,水患频繁,屡淹屡建,在黄河改道的浪涛中铸就了古城遗脉和“城上叠城”的奇特景观。
文明的层层积累,塑造了徐州别具一格的城市肌理。南起云龙山叠翠苍茫,北至黄河故道波光潋滟,集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时空记忆”,一条长约7里的文脉轴线纵贯老城区,成为徐州文化内涵彰显的集中展示区。
如何用文化为城市发展赋能?2023年,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项目正式启动,以“彭城之源”“土城汉风”“户部繁华”“回龙巷陌”“大同风情”“鼓楼时尚”“黄楼胜迹”七个单元为笔,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界处挥毫泼墨。
作为徐州城市历史的源头,位于“彭城之源”的下圆墩遗址广场将先民的劳作烟火化作可感知的文明厚度,即将于“五一”期间揭开面纱的它,是徐州文旅的新地标。
在彭城七里的另一端“鼓楼时尚”,始建于北宋景祐四年的徐州文庙正上演着“古今变奏”。
去年4月27日,“文庙·东方”街区正式开街,建于明清的大成门、大成殿经修缮后重新敞怀迎客,复建文庙建筑群内,品牌首店与特色商铺鳞次栉比,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互动。
并非止步于“修旧如旧”的表层复刻,而是一场深入肌理的“文脉解码”。高位推进“彭城七里”项目建设,徐州深度挖掘文脉沿线历史元素和文化资源,梳理出文物资源97项、235处。
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云龙山、云龙湖观光游等8条特色精品线路日趋成熟,云东商业街等特色文旅空间不断扩容,“国潮汉风”“快哉徐州”等文旅品牌持续打响……
从尘封的历史遗址到涌动的城市IP,以文脉为媒介再塑当代城市特色风貌,将历史与周边建筑、环境充分融合对话,徐州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更新的范式,书写着千年文脉与都市文明共生的新答案。
场景创新×消费赋能
实现流量经济的多维裂变
在刚刚发布的2025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榜50强的榜单上,徐州以黑马之姿登顶。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正以独特的“滋味儿”吸引着八方来客。
据美团平台数据显示,清明假期,全市游客接待总人次、游客消费总量增幅分列全省第一、第二位。
不过,在彭城的创新叙事中,如何将千年文脉化作触手可及的消费场景?
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以云龙山水为幕布,在光影变幻与时空穿越中,演绎了苏轼与徐州的传奇故事,吸引无数游客不远千里奔赴彭城。
如果说实景演出是让历史“活”了起来,那么徐州博物馆的“VR虚拟漫游”则是让文物“走”出了展柜。随着“逛馆热”持续升温,清明假期,徐州博物馆共接待游客4万人次。
街巷烟火气里也藏着流量密码,小红书上“#徐州美食”的话题阅读量超7亿次,户部山马市街饣它汤等地域美食作为年轻游客的“必打卡”项目,成为城市记忆的传播载体,随社交裂变香飘万里。
当历史文脉成为流量引擎,“文化+”链条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裂变潜力?
在中心商圈,历史与潮流碰撞“出圈”,将非遗手工制品、文创产品“搬”进商场,非遗传承焕发新的活力;德基广场将引入150余个首店品牌,重塑商业空间体验,充分融入“彭城七里”,城市文化势能与商业创新能力同频共振。
在“彭城七里”南端,江苏淮海科技城聚集了358家数字经济企业,深度参与《哪吒之魔童闹海》制作的视达坦诚,正着手彭城IP的动画设计,不仅传递徐州独特的文化韵味,更带动就业结构与产业能级的双重升级。
这里既有“一眼千年”的文化厚度,亦有“触手可及”的消费温度,当古老彭城的文化基因与现代商业的创新密码深度融合,一幅“流量变现、消费升级、文化增值”的壮美画卷,正在淮海大地上徐徐展开。
民生注脚×区域协同
在文脉焕新中长出“幸福增量”
以“赓续千年文脉,彰显彭城风采”为定位,“彭城七里”项目建设紧紧围绕提升文化自信、挖掘历史内涵、彰显名城魅力、焕发片区活力、优化功能布局、构建更新框架、完善公共配套,提升幸福指数等既定设计目标,建构基于文脉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
从“文脉赓续”到“宜居共享”,“彭城七里”不仅是一条文化轴线,更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更新实践。
彭城街道位于徐州市老城区核心区域,一面是“彭城七里”历史文脉中超50%的璀璨遗存,另一面是辖区内近90%为老旧小区的民生短板。
如何让“老破小”蜕变为“幸福里”,让城市文脉在巷陌深处重新绽放光彩?
从规范城市道路标志到修补片区内破损道路,从配建社区服务中心到适老适幼化设施提升……“除旧弊、改面貌、增福祉”,徐州以“微更新”为绣花针,在街巷肌理中穿针引线,让历史街区与宜居生活共存,在文脉焕新中长出“幸福增量”。
文化既是根脉,更是引擎。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徐州以“彭城七里”为文化IP,编织区域协同发展的网络。
今年3月,苏皖鲁豫四省20市文旅代表在云龙湖畔共启“2025‘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推动了区域文旅联动发展。
清明假期,省内外来徐游客排名前三的城市依次为南京市、宿迁市和苏州市,游客量分别占省内跨城市游客总量的21.13%、17.68%和14.77%,数据背后是文化认同的强大吸引力。
在文化搭台的同时,徐州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持续合作拓展区域联动版图。牵头成立工程机械、新医药、现代物流等区域产业联盟,与周边城市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展开纵深协作。“文化引领+产业协同”的双重驱动,将徐州的文脉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动能。
“文化基因×消费赋能×协同驱动=可持续的城市竞争力”,通过解码徐州人文经济学的核心公式,我们发现,这座城市正通过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城市记忆,探索出一条文化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