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冯兴吴春霞
4月3日下午,随着最后一节钢箱梁精准就位,龙潭长江大桥主桥顺利合龙,为实现年内建成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在龙潭长江大桥龙潭侧靠近主塔1号梁段处看到,大桥主桥“筋骨”已经显现,犹如一条空中巨龙俯瞰着滚滚长江,尤为壮观。
记者从2024年城建计划了解到,南京今年将建成龙潭过江通道,进一步加强江南、江北双主城交通连接。
一跨过江,“双龙戏珠”牵起宁扬两岸
龙潭长江大桥连接南京、扬州两市,是我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和南京都市圈高速公路环线中仪征至禄口机场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宁镇扬一体化的重要交通设施。
由于龙潭长江大桥北岸毗邻扬州仪征的青龙山,南岸位于南京的龙潭,大桥在设计阶段,结合两岸地域文化特征,主桥跨径1560米“一跨过江”,而桥塔采用“双龙戏珠”景观造型,在南北的塔顶巧妙设计了两个龙珠造型,颇具内涵。
龙潭长江大桥主桥桥面采用扁平钢箱梁结构,共110个节段,包含主跨103个节段,南边跨7个节段,其中最重的梁段重412.8吨,由两台600吨级跨缆吊机合力完成,其余梁段均采用单台跨缆吊机吊装。航道通行范围内钢箱梁采用“驳船载运、临时限航、水中定位、原位吊装”工艺,从跨中向主塔方向依次同步吊装;近岸范围钢箱梁采用“驳船载运、垂直起吊、荡移入轨、平移就位”工艺,顺次安装就位。
智能化建桥,龙潭长江大桥技术革新引领世界
龙潭长江大桥主桥是主跨1560米钢箱梁悬索桥,属大跨径悬索桥,跨度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经过5年多的建设,龙潭长江大桥成功完成了主塔、引桥主体结构、钢箱梁吊装等一系列施工。
●世界首次!无人机“牵引”先导索过江
龙潭长江大桥,主跨长1560米,在架设悬索时,采用了无人机“牵引”先导索过江的办法。在跨度超过1500米的江海上用无人机进行牵引,世界尚属首次。当时,一架六旋翼无人机从大桥南塔腾空而起,牵引着一根长2300米、直径2.5毫米的先导索,飞渡长江。8分钟后,无人机牵引着先导索,顺利抵达大桥北塔塔顶,双塔成功跨江“牵手”。
●世界首创!龙潭长江大桥实现缆内送气技术
主缆被称为悬索桥的“生命线”。区别于传统的大桥主缆通过缆外送气的方式排湿,去年9月,龙潭长江大桥主缆采用世界首创的缆内送气技术,在主缆中心位置敷设一根送气管,直接从主缆内输送干空气,再通过排气孔将湿空气排出。
●智能建造,百米高空建起“移动工厂”
在大桥南塔施工过程中,智能建造,百米高空建起“移动工厂”。筑塔机的采用犹如给桥塔“穿”上一个“金刚罩”,将桥塔顶部密实地包裹起来。“乘坐施工电梯到达筑塔机入口层后,可以通过筑塔机内的爬梯到不同操作层,同时进行混凝土浇筑、模板施工、塔柱修饰等各种作业。”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筑塔机基于移动式工厂的建设理念设计,大大提高了施工的效率与安全性。
桥隧齐发,长江两岸融合发展再提速
过江通道是拥江发展的支撑和先导。自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以来,经过多代人的不懈奋斗,全市过江通道已从1座增加至现状11处13条过江通道,包括8条道路过江通道、2条铁路过江通道和3条城市轨道过江通道,初步实现“十三桥隧通南北,长江天堑多通途”。
今年南京将继续加快过江通道建设,开启两岸融合发展新篇章。除了龙潭长江大桥,目前,南京还有建宁西路过江通道、仙新路过江通道、地铁4号线二期过江线正在建设中。其中,距离长江大桥最近的建宁西路过江通道,3月初已完成江北连接线首节钢箱梁吊装;仙新路过江通道已经合龙,目前正在进行猫道拆除施工作业,预计4月初完成;截至2月,地铁4号线二期6条盾构隧道始发,其中5条盾构隧道贯通。
“龙潭长江大桥建成后,从南京龙潭到仪征最快只要5分钟,到扬州主城区也只需半小时。”4月3日下午,在龙潭长江大桥合龙现场,中交二公局龙潭长江大桥A5标项目常务副经理艾国清告诉记者,计划年内实现大桥建成目标。
龙潭长江大桥建成后,宁盐高速也可通过龙潭长江大桥过江,不仅有效分解南京主城区的过境交通,还将禄口机场的辐射范围与龙潭港的物流影响力扩大至苏中腹部区域。扬州仪征的货物运输至南京龙潭港,将从过去的60分钟缩短到20分钟,从扬州市区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路程缩短到1小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