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达13.6万人
2020-07-15 08:49:00
来源:南京日报
0
【字号:  】【打印

新上市的蓝莓饱满多汁,热销全国各地;西瓜香甜可口,刚上市单价高达10元;各类绿色有机蔬菜备受青睐……仲夏时节,物产丰富,南京市优质农产品依然走俏,优质更优价,让种植户乐开了花。高性价比和高附加值的背后,是科技力量的支撑。近年来,南京聚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创新创业的氛围激发农业农村创新风生水起。科技赋能,新品种、新设备、新农人让农业从“低技术低产出”变成了“高科技高成长”。

技术升级,新品种绿色高效

近日,位于溧水傅家边的刘博士美莓源草莓采摘基地里,迎来又一批取经的客人。一大片绿茵茵的草莓苗,不是长在地里,而是长在空中高架上,吸收的是由火山石、碳化稻壳等组成的营养基质。基地负责人刘东华介绍,基地与日本草莓种植专家团队以及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去年从日本引进了这套立体草莓种植技术和草莓无毒化栽培技术,让草莓苗受光性更好,亩产可达6000—8000斤,是普通种植方式的2倍。这套高架草莓栽培系统的支架可以拆卸组装,使用寿命可达15年以上,不需要更换栽培基质。

刘东华介绍,基地今年上一季草莓采摘期长达7个月,创下傅家边采摘期新高,新引进的日本香野、天使8号白草莓、淡雪白草莓等优质草莓口感醇香,甜度高,每斤价格高达150元仍供不应求。

技术加持,不仅能提升农产品品质,还有助于提升亩均产量。“普通爬藤西瓜一亩地可以种植1400株左右,而吊蔓西瓜通过密植,一亩地可以达到4500株,产量更高也更节省空间。”在江宁横溪街道的西瓜大棚里,一个个“吊”在空中的西瓜,颜值与“内涵”俱佳,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吊蔓西瓜因为吊在空中所以采光更好,产量更高也更加甘甜可口。

近年来,南京市大力推进“两落地一融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在全市共建设100多个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并在全国率先成立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现有成员单位92家,以推进农业产学研合作为目标,搭建起科研与产业互动的合作平台,截至目前,已引进、推广、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220多项(个),有效推动了南京市农业科技的发展。同时,南京市全面推行“一村一名指导员”制度,每年重点推广40项农业主推技术,让农业各环节都提升了科技含量。

装备提档,新设施增产优质

眼下螃蟹正进入第四次换壳时期,高淳区的养蟹大户魏珍保却不用半夜爬起来看蟹塘。“过去靠经验,现在靠科技。”魏珍保说,自从采用“物联网”技术养螃蟹,他用手机就能全程监控,“我们蟹农也能睡个踏实觉。”

现在,他通过探头监控,在水里架设增氧装置,利用手机就能监测水情;监测系统还有预警功能,设定好数值后,一旦触发警戒,增氧装置会自动开启。“有了‘高大上’的设备,螃蟹品质上来了,效益也更好了。”魏珍保高兴地说。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机器换人”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脏苦累”“低技术低产出”的传统形象得以改变。记者获悉,南京市不断提升全市信息装备水平,去年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9.5%,全市共推广各类补贴农机具655台套,执行补贴资金1259.86万元,粮食生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94%以上。

理念创新,新农人带来新气象

日前,蓝莓大量上市。溧水区白马镇南乡蓝莓园里,主人陈奕同向记者介绍,这些鲜果单价最高达120元。

10年前,陈奕同辞去城里的工作,来到白马开垦荒山种蓝莓。作为一名新农人,他想种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优质蓝莓。陈奕同钻研蓝莓技术,还与南京多所农业高校院所合作,不断提升种植技术和采摘预处理能力,可将保鲜时间从1周延长至2周。尽管比市场上普通蓝莓价格要高出1倍,仍然很抢手。

记者发现,南乡蓝莓园还有一种果皮为粉红色的蓝莓,市场上很难见到。陈奕同说,这是他从外地引进的品种,经过几年培育,今年进入盛产期,市场价为100元/斤,“但总产量较少,不用进入市场就被老客预订完了。”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如今,越来越多像陈奕同这样的新农人扎根田间地头,与传统农民相比,他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追求高品质高附加值。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市着力建设以领军型人才、农技推广人员、职业农民为主体的3支人才队伍。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出台了相关意见和管理办法,吸引高校毕业生来宁从事农业就业创业,加快培育具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较强管理能力和较高经营水平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到2019年,全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6万人。

南报融媒体记者 胡英华 通讯员 金涛

作者:  编辑:后晨